问题:
[单选]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问题:
[单选] 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革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
问题:
[单选] 《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问题:
[单选]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该条文实质上()
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问题:
[单选]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割占中国台湾。
问题:
[单选] 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右图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问题:
[单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赔偿白银4.5亿两。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问题:
[单选]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问题:
[单选]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问题:
[单选]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