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问题:
[单选]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问题:
[单选]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问题:
[单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C.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问题:
[单选]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问题:
[单选] 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
问题:
[单选]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强调辛亥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问题:
[单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问题:
[单选]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
[单选]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