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问题:
[单选] 英、德两国在近代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下列对二者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任命内阁首脑。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C.议会居于权力中心。D.君主有权修订法律。
问题:
[单选]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有人这样评说英王: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B.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D.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问题:
[单选] 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才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B.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D.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
问题:
[单选]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首相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问题:
[单选] 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的最终结果是()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问题:
[单选] 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他主张()
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利又要限制行使权利的范围。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D.代表机构既要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问题:
[单选] 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这表明()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D.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问题:
[单选] 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本宪法,依据本宪法制定之合众国法律及经合众国授权已经缔结或将来缔结之条约均为全国最高法。”这一规定体现了()
A.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B.加强中央权力的原则。C.社会契约的原则。D.人民主权的原则。
问题:
[单选]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力。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