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A.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C.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D.儒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问题:
[单选]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问题:
[单选] 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问题:
[单选]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相符的是()
A.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B.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革命成功的前提。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问题:
[单选] 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问题:
[单选]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问题:
[单选] 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问题:
[单选] 2012年,革命史诗《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播出,从中我们知道周恩来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有()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问题:
[单选]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问题:
[单选] “1944年6月30日,孔祥熙率领一个9人代表团与其他43个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在这里相聚。当时,整座森林被全副武装的军人严密封锁起来。”这次“相聚”的结果是()
A.确立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