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问题:

[单选] 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人仕前景更为黯淡。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问题:

[单选] 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问题:

[单选] 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B.改变三冗局面。C.精简司法机构。D.根除官吏贪腐。

问题:

[单选] 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

问题:

[单选] 《资治通鉴》记载:“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对这种现象描述和评价正确的是()①成型于隋唐时期②“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③选拔形式体现了民意④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问题:

[单选] 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设立“中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③设立十三州部,加强中央对对方的控制④实行郡国并行制

A.①②④。B.①。C.②③④。D.①②③。

问题:

[单选] 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B.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成为主体。

问题:

[单选] 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如南北朝时,为了显示对御史的尊宠,实行“御史专道”;唐太宗时,准谏议官入宰相府共议国事。这些封建帝王的做法目的在于()

A.凸显监察官的独立性。B.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C.利于扩大监察官职责。D.防止监察官独断专横。

问题:

[单选]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B.缓和蒙汉矛盾。C.加强控制地方。D.发展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