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
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如南北朝时,为了显示对御史的尊宠,实行“御史专道”;唐太宗时,准谏议官入宰相府共议国事。这些封建帝王的做法目的在于() A.凸显监察官的独立性。 B.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 C.利于扩大监察官职责。 D.防止监察官独断专横。
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 B.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 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成为主体。
有一Fe和Fe0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o取该混合物7.O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g 7.6。 15.2。 20.O。 40.O。
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
《资治通鉴》记载:“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对这种现象描述和评价正确的是()①成型于隋唐时期②“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③选拔形式体现了民意④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