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知州宋叶适言:“艺祖思靖天下,以为不削节度,则其祸不息。于是姑置通判,以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轻其权。监当知榷税,都监总兵戎,而太守者块然徒管空诚,受词诉而已。”这表明()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较为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问题:
[单选]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问题:
[单选] 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问题:
[单选]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问题:
[单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则民谣评说的政治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问题:
[单选] 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问题:
[单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帝过失。B.执行皇帝意旨。C.草拟皇帝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
问题:
[单选]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
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
问题:
[单选]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设置,由国师八思巴统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将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院事。宣政院的“院事”包括()
A.掌管吐蕃兵马的征发。B.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C.向各省宣达朝廷政令。D.负责考察和选拔中央官员。
问题:
[单选]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