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科学方法论
【答案】美国学者W.I.B. 贝弗里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概括如下: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 ②搜集相关资料; ③用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模式; ④从假说作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搜集更多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 ⑤推理,若所得结果与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
但贝弗里奇又认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这种表述,事实上无论从逻辑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有困难,比如:①问题可能表述得不正确; ②很难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是相关的; ③归纳是极不可靠的; ④实践中可能遇到实际困难,可能存在产生错误的多种原因; ⑤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结果充其量是概率性的,因为同一结果会有多种解释,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2.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是指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演进等内容; 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内容。具体的触发机制有: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3. 公共政策主体
【答案】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4.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
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
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5. 渐进决策模型
【答案】渐进决策模型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是指把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对理性模型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1)渐进模型实际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决策者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着意于现存政策的修改和补充;
(3)渐进主义着意于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相互协调,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基础的变革;
(4)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重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
渐进决策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描述了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但是渐进决策模型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批评者对于其过于保守的倾向与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二、简答题
6. 简述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答案】政策评估,在现实中可能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目标不易确定
评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政策评估的关键所在。但是,许多公共政策的目标并不是明确的和系统的。在当代民主社会中,许多公共政策的日标是含糊不清的,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甚至是难以并列评判的。因此要判断政策目标是否己经达成,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政策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易界定要评估公共政策是否成功,首先要确定政策成败的标准。但是标准往往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因政治态度、价值偏好、利益等原因往往对标准有不同的看法。
(3)政策效果、影响与政策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政策评估就是要在政策行动与实际的政策效果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即要确定政策行动是否真正地引起了客观社会现实的改变。但是现实世界,复杂多变,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的情况实属多见。要在二者之间建立和确定因果关系,绝非易事。社会现实的改变,可能是受到政策行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
(4)政策影响具有多层面,政策评估需要仔细、全面,务求客观,否则将陷入评估的陷阱。①一项政策可能有几种后果,包括预期的和非预期的; ②一项政策对于标的团体以外的团体亦可能产生某种影响,即所谓的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 ); ③一项政策不仅可能影响目前,亦可能影响未来发展; ④一项公共政策除了产生直接成本,尚有间接成本,间接成本不易量化,而且常被忽视。
(5)政策评估所需信息资料不易获取
政策评估最大的困难在于信息和资料的缺乏,以至于无法进行科学的判断。
(6)评估的方法问题
政策评估的方法论多种多样,有的以实验为主,强调量化评估; 有的以自然调查为主,强调质化的评估。现在看来,无论哪种方法论都无法对政策评估提供一套一致满意的方法。
(7)政治上的阻力
政策评估多少有些批评政府的意涵,政府机关往往尽力避免对其政策进行评估,甚至于有些人认为,对政府政策加以批评,是对政府人员的能力提出质疑。
(8)政策评估的成本
政策评估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评估的成本是很大的。在政府财政预算紧张的情况下,评估的费用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如何减少评估的成本,减少财政负担,同时又能达到政策评估的目的,是政策评估面临的问题。
7. 简述矫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策略有哪些?
【答案】矫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策略有:
(1)市场的自由化、促进化和活泼化
①市场的自山化。指政府对已经存在的市场管制予以解除,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使其充分竞争,让市场的供需法则能够充分运作。市场自由化的方式有解除管制、民营化和合法化。
②市场的促进化。指原本的市场机制不存在或者失灵,即没有价格机制能够促进有效的交易,政府提供价格措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促进化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机制分配既有的财货,建立既有财货的财产权; 二是创造可以市场化的财货。
③市场的活泼化。指对财货的重新分配。原有的市场虽有供需双方,但市场机制运作不佳,政府因此采取措施激发市场的功能。
(2)诱因机制与政策
①供给面的赋税手段。指对于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征收产出税,如根据排污量征收排放费:对于进口货物征收关税。
②需求面的赋税手段。指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财货课以货物税或消费税,如对酒、烟的征税; 对公共财使用者征收使用费,如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等。
③供给面的补助手段。指对于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给予相对的配合补助款; 此外减免赋税也是一种手段。
④需求面的补助。如发放代金券,让消费者到市场购买特定的财货或服务。
(3)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利用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期符合政府的要求。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产品的数量、价格均由市场机制来确定,当政府采取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措施时,政府便是通过“有形的手”来影响市场的利益分配。政府管制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财的正常运作,防止外部成本的产生,消除信息不对称,维护平衡与防止偏差行为。
(4)非市场的供给机制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