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0政治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制度变革是改革政治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的部分。我们只能说政治文化具有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但并非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性质和形式的规定;

②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③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所以,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2. 政治权力作用过程是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政治后果的过程,所以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与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成正比。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权力的作用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主体必然要把政治权力施诸社会和其他政治力量甚至自然界。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政治权力客体反作用的能量、方向、时间等等。

综上所述,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制约着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的区别。

【答案】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是基于国家结构形式的两种划分。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②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③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④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⑥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力一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2)复合制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①联邦制国家

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

a. 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它们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政治权力;

b. 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义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c. 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d. 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不过,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可以在联邦宪法允许范围内,与外国政府就某些次要事项签约,有些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还可以以独立资格加入国际组织。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等。

②邦联制国家

邦联制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它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邦联制国家的特点主要是:

a. 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而且只是在某些方面采取程度不同的一致行动;

b. 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邦联一般不设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 c. 邦联设有邦联成员国的协商机关,其成员主要由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担任,其职能主要是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宜;

d. 邦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邦联制国家实际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国际组织。当今的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都是邦联的具体组织。

4. 简述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

【答案】政治革命根源于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大量的新生社会阶层,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当僵硬的政治制度不能为新生的社会阶层进入权力

层提供渠道时,就产生了政治危机,从而导致革命,这是革命的一般的制度背景。如果比较一下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还会发现若干不同的与相似的革命条件。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1)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均是如此。但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政治权力并以此来扩大财富。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经济条件都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2)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在革命前,在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存在着对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革命成为必然。

(3)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列宁认为,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某种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口。光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对革命的到来通常是不够的; 要革命到来还须“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4)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5.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作用。

【答案】政治改革是一种自觉的政治变革活动。为了明确前进方向,稳步而有序地推动改革进程,政治改革的领导者通常会确定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政治改革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

(1)政治改革的目标:

①调整政治结构。政治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根本上是为了变革政治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要适应这一趋势,政治体系就必须实行规范化分工,形成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否则,政治体系便会因为体制的刻板僵化而在复杂多样的要求面前束手无策,调度失灵,乃至产生紊乱和衰败。

②提高管理效能。政治改革必须落脚于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相适应,政治功能的完善体现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政治体系形成一套程序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便只能是行政的低效率,甚至产生运行中的脱节、断裂和摩擦。

③协调利益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是驱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了平衡和解决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必须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适度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要扩大政治参与,使权力体系向更多的阶层和集团,特别是那些新兴社会力量开放,以便激发和保持政治体系的活力。同时,由于权力结构调整打破了旧的利益分配模式,容易引发动荡,因此,在触及某些社会力量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上,必须综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