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分类classification概念是将物类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并对之加以命名的过程,不论研究任何学科都不能离开分类学基础,只有将物类进行划分归类,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分类是人类敲开自然王国大门的第一块敲门砖,也就是说分类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最基本的手段。在生物科学中,分类学尤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分类学不论在藜芦上还是方法上都不断向前发展。早期分类学仅强调生物物种的单一性,将凡具哺乳特征的归为哺乳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即为这种观点的代表,在这种原始而朴素的分类观点下,指导的分类标准和方法都很直观,并且极易被人们接受。随着科学的方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的因素,较为片面,而且对那些表征界限模糊的生物,更难以确定为哪一类。因而,18世纪许多经典分类学家开始放弃第一种观点,提出单一表征不能很好的反映出类群的自然属性,应同时考虑多方面的特征,其中以林耐Carole Linnaeus为代表,在其代表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提出双名法的命名系统,并系统地运用于动物分类,同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按属、目、纲等不同层次的分类价元归纳种类的方法,林耐时代的学者在工作中虽然看到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各种程度的相互联系,但当时对于物种则认为是静止的、不变的、不发展的。19世纪中叶以来,分类学者不再满足于林耐时期的"由上帝安排的"人为的分类系统,努力追求合乎进化历史实际的"自然系统"。寻找各方面的证据,推动了比较形态学、比较生理学和比较胚胎学等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生物分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