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学位]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经前期

【答案】经前期是指女性排出的卵子没有受孕,黄体开始发生退化的时期。如果黄体期没有受精,黄体就会因为得不到相关激素的支持而停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导致子宫内膜坏死,最终出血脱落,进入月经期。

2. 生物年龄

【答案】生物年龄是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通常用发育程度来表示。确定生物年龄较简便的方法是X 线图谱,从手腕骨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确定生物年龄,这种方法称骨龄测定。

3. 纤维蛋白溶解

【答案】纤维蛋白溶解,又称纤溶,是指血液凝固后出现的血凝块重新液化的现象。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凝血过程中生成的纤维蛋白可在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4. 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二信号即抽象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或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5. 外分泌

【答案】外分泌是指人或高等动物体内,有些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体外或引至体内的其他部分。具有外分泌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唾腺、胃腺、消化腺、汗腺、皮脂腺。在脊椎动物,最明显的外分泌有汗、皮脂、泪、乳、消化液等;在无脊椎动物具有特殊的外分泌,如多数昆虫类的苗、蜜蜂的蜡以及各种动物的壳等。另外,动物界还普遍有毒液、粘液等信息素的外分泌。有时把废物的排泄也看作是一种外分泌

6. 肾小球滤过作用

【答案】肾小球滤过作用是指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作用是以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产的滤液量,即肾小球滤过率多少来表示的。

二、知识认知

7.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答案】(1)“极点”的定义

“极点”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

(2)出现“极点”的原因

“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 向酸性偏移。这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人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8. 影响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体温的因素有肌肉活动、情绪影响、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环境温度和昼夜节律等。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任何轻微的活动均可提高代谢率。运动中机体耗氧量增加,消耗能量増多,产热量増加,因而能量代谢率増高。

(2)情绪影响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所受的影响并不大,产热量略有增加,一般不超过

紧张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増多等原因所致。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比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要多。糖类或脂肪

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为其产热量的

能用于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

(4)环境温度 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

率开始增加;低于

所致。当环境温度

率增加。

(5)昼夜节律 正常人体温在

变化。

但在精神紧张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这是伴随情绪变化出现了无意识的肌而混合食物可使产热量増加额外增加的热量不环境中最稳定。实验证明,当环境温度低于时,代谢时,代谢率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寒冷刺激反射地引起寒战及肌肉紧张増强C 时,由于体内化学反应加速、呼吸循环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代谢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与基体昼夜活动的生物节律有关,因而使基体的代谢、血液循环、呼吸功能等发生相应的周期性

9. 简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即“第二信使学说”。

(1)“第二信使学说”的含义 第二信使学说是

苷等。

(2)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与作用过程

①激素(第一信使)和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一受体复合物。

②激素受体通过G 蛋白

AC 使细胞膜内ATP 转变为

③激活激活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AC ),在(第二信使)。 存在的条件下,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而发挥作用的。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环磷鸟依赖的蛋白激酶(APK )。

被磷酸二酯酶水解而失活。 ④促进胞内许多特异蛋白的磷酸化。 ⑤靶细胞产生各种生理效应。最后10.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

【答案】研究证明,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当骨骼肌承受了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大负荷后,必然会在功能上出现收缩能力下降,在主观感觉上受试者感觉到肌肉酸痛,在形态学方面,从宏观上肌肉表现出僵硬,而在微观上则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主要有:

(1)肌肉痉挛学说

骨骼肌大负荷运动后,肌肉激活程度仍在加强,因而推测运动导致运动肌局部发生痉挛,肌纤维中的微血管因肌纤维痉挛而受到挤压以至局部肌肉缺血,导致P 物质等酸痛物质积累,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疼痛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加剧了肌肉痉挛和局部缺血状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

(2)损伤学说

该学说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于骨骼肌纤维损伤造成的。骨骼肌中某些酶,

如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

(3)急性炎症学说

骨骼肌中含多种蛋白水解酶,肌肉损伤后,这些蛋白水解酶降解损伤的脂质和蛋白结构,导致除了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在损伤区域堆积外,也诱发单核细胞和中性细胞浸润到肌肉损伤部位。同时,骨骼肌小血管通透性増加,导致蛋白含量丰富的体液扩散至肌肉内部造成水肿。最终炎症因子、升高的渗透压激活IV 类神经感受器受体,引起肌肉酸痛。

(4)骨骼肌蛋白降解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是由于运动导致骨骼肌收缩蛋白和骨架蛋白降解,使骨骼肌骨架解体,最终导致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在功能上表现出收缩能力下

等,可因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而由细胞内进入血液。这些肌肉蛋白在血液中浓度增加意味着骨骼肌细胞膜损伤或通透性增加,肌肉存在某种程度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