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719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答案】(1)气候变化的原因
①天文学方一面的原因
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的唯一外界能源,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日地相对位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原因。
a.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X 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将发生强烈扰动。
b.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表征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即太阳光球上的暗黑斑点有明显的长短不等的准周期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
c.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日地相对位置变化,一般称为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传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及岁差均在长周期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
②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a. 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第一,极移造成各地纬度变化,势必进而使气候发生变化,但短期内这种变化不可能很显著。
第二,地质时代海陆分布与现在差别很大,且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海陆分布不一样,地表热力分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也都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各地质时代不同的气候特征。
b. 造山运动
地球表面在地质时代经历了一系列准周期性变化,即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本来比较平坦的地球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从而增加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扰动强度,降水增加。
c. 火山活动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烟尘、二氧化碳、硫化物气体及水汽。气体和火山灰形成的巨大烟柱往往可冲入平流层下层直至50km 左右,随风系和涡流输送扩散到大片区域乃至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降落在极地。
(2)各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①地质时一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a. 地球运动参数的变化。包括轨道参数、速度、地轴倾斜角度等;
b.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c. 地球内部变化。主要是构造运动、岩浆喷发;
d. 陨石、小行星撞击等。
②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主要是以自然作用为主导,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程度很小。
③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盲目获取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造成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不协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气候要素,导致气候变化显著。
(3)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
①改变下垫面的性质
人类为了生产和交通的需要,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的植被,填湖造陆,开凿运河以及建造大型水库、海洋石油污染等,影响下垫面的粗糙度、反照率和水热平衡。
②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
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目前己造成的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以及臭氧层空洞。
③人为地释放热量。
上述影响的效果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
2.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板块边界类型。
【答案】(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己知板块的边界有三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 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一安第斯山系(又称山弧一海沟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一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 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案】(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②高产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