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18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如何影响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

【答案】(1)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属于前者,包括静水湖泊生态系统和流水湖泊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大多数面积较小,边界明确,深度小,水中光照条件较好。生产者除浮游藻类外,还有丰富的根生高等植物。

①在流水生态系统中,它通过复杂的水系网络和强烈的输入与输出不仅把各个陆地生态系统乃至海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丰富的水源,并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联为一体。

②在静水生态系统中,由湖泊边缘往中心,水深增加,形成两个生态系统特点不同的亚系统。

a. 沿岸带水层较浅,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种类多,生产者以根生高等植物为主。食物资源充足,消费者动物丰富,种类较多。由于该带水深和光照条件不同,常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生物群落带或更小的生态系统。

b. 由沿岸带向内,水面开阔,深度加大,水质清澈,生产者为浮游藻类,生活于光照条件较好的湖水上层。

(2)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有各种浮游藻类也有大量的动物门类,他们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海洋由于各部分深度、光照、盐分和生物种群组成不同,可划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等。

①海岸带光照充足,含盐量、水温和底部地形变化很大,河流带来的有机物质丰富,生物成分复杂,同时还包括生产力很高的次级生态系统。

②浅海带光照仍较充足,有机物质较丰富,利于生物生存,海产品丰富。

③远洋带水面宽阔,是浮游藻类集中生活区,营养物质缺乏,初级生产力较低。

2. 试述土壤形成因素。

【答案】土壤的形成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气候

分为直接、间接两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通过水分、热量交换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②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对岩石风化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

(2)生物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它们为土壤提供肥力,是促进土壤的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对此后土壤的形

成发育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母质,会导致不同土壤的形成。

(4)地形

地形高低的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高度不同,温度、降水、湿度都会有明显不同。而坡度、坡向,也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显著影响。

(5)时间和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发育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时间能够决定土壤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也会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而人为活动往往会改变植被状况,从而将自然土壤结构改造为人为土壤结构,对土壤的形成发育造成巨大影响。

3. 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案】(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4. 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案】(1)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一个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正常运行的生态系统中,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而生态系统的这种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具体来说如下:

①反馈机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一,捕食者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减少,接着,捕食者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而自然减少。一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个体数量大致平衡。(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其结构、功能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可以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②抵抗力。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生态

系统发育越成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③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破坏后,系统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生物的生活世代越短,结构越短,其恢复力越强。

④当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压力过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引起生态失调,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5.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次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层次:

(1)O 层(覆盖层)。

特点:一般森林土壤常有这一层,草原土壤这一层很薄或不明显;

(2)A 层(淋溶层)。

特点:这一层常发生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作用,这一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着强烈的有机质转化和积累作用;

(3)B 层(沉积层)。

特点:该层沉积着自A 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所以称为沉积层。B 层因积累着淋溶层淋溶下来的粘细物质,所以质地较为粘重。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4)C 层(母质层)。

(5)R 层(母岩层)。C 层和R 层的特点:严格来讲母质层和母岩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他们的特性并非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它仅作为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成分而列出。

6.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答案】(1)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①根据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晶质两部分的相对含量可将岩石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②根据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和不等粒两类结构。等粒结构可根据粒径绝对大小进一步分为显晶质结构与隐晶质结构。不等粒结构按颗粒径的相对大小分为连续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以及似斑状纤构。

③根据构成岩石的矿物之间或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出煌斑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辉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间填结构以及包含结构或镶嵌结构等结构类型。

(2)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排列、配置与填充方式关系的特征。例如,片麻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晶洞构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