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719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分类的原则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另一种则是综合考虑地下水的若干特征进行分类。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盆水、卤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理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

②潜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多数情况下,潜水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③承压水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项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

2. 简述土壤质地和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答案】(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和组成比例。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交换,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当土壤颗粒过粗时,土壤的通气性、透气性强、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有机质分解迅速,不利于水分保持和养分的积累;而当土壤颗粒过细时,排水和通气差,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养分积累,但由于粘性强,不易于耕作。只有当土壤质地适中时,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与供肥性能强。

(2)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胶结状况,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及其分布,从而影

响土壤与外界水分、空气、热量、养分的交换。土壤结构良好时土壤既保水又透水,并具有良好的土壤透气和热量状况,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及对养分的保蓄和供应。

3. 什么是土壤肥力? 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它不仅反映了土壤系统本身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土体构型,以及土壤各种过程和性质,同时也反映了与土壤系统相联系的外界环境条件。

(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①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原则。

②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肥料;对于低产土壤,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防止养分缺失、水分失调,防止土壤受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

4. 分析说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动力、循环现象的本质与地理效应。

【答案】(1)基本原理

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地球上的水经过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等环节形成复杂的水循环,促进水体交换。

(2)动力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作用,大气则是水循环的关键。阳光照射水域和陆地,使一部分水变成蒸气进入大气,植物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动物体内的一些水也通过体表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高空变成水珠或冰结晶,以降水形式又回到地面。

(3)循环现象的本质本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4)地理效应

水文循环对流域、区域或局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化。通过水文循环过程,可将水中携带的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改变另一个地方的生态与环境情势,使局部地区环境、

生态发生变化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更新从而永续利用。

①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所谓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是可再生资源)。

②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

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水循环简表

5.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此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以下四种: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无机盐、空气、岩石等。它们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是各类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氧化还原反应来合成有机物,往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维持稳定。

③消费者:是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范围很广。它们通过捕食、寄生,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能量。

④分解者:多是各类细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生动物。它们可将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可被生产者利用的物质,从而完成物质循环。

6. 何谓大气圈? 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它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

(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

科学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球旋转运动、地球引力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程度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

(3)大气层分

大气层分为以下五个层:

①对流层,指从地面0kn 至距离地面8~18km,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因地面长波辐射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性状及其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低层大气受热不均匀,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

②平流层,是指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顶部气温可接近0℃。平流层无气体只有平流运动,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均很少,几乎无云、雨等天气现象,大气透明度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