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25艺术思潮与流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司空图
【答案】司空图是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他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也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2.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亮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3. 妙有
【答案】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4.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 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二、简答题
5. 简述《乐记》中乐象说。
【答案】(1)乐象说的出处及含义
《乐记》中的乐象说指的是《乐象篇》中的:“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是心被外物感动产生的,声是乐的表现形式。由此,“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观众自得其乐,又不厌弃大道;将大道发挥得很充分,并不为私欲所动。这样的乐舞,体现了情感又确立了道义,岳武结束之时德行更受尊崇。君子观后更加好善,小人观后痛改前非,所以说“教化百姓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乐象说是儒家关于音乐教化作用的阐发。
(2)乐象说的主要内涵
①乐象说认为音乐可以反映社会政治状况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的是“声音——乐——心——物”的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论。音乐源于物,又作用于物。这就是后来“文学——人心——治道”的公式的由来。
②乐象说认为音乐通过影响人心能起到改恶从善的作用
《乐记》认为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可以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诈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的目的。民心善恶又关乎社会风俗,并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治乱。所以由音乐可以见出政治良窥,是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此,《乐记》认为音乐乃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对后世关于文艺的教化功用认识影响深远,如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一、名词解释
1.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 诗界革命
【答案】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3.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4.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二、简答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