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811中外美学史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与神
【答案】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2. 皎然《诗式》
【答案】咬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其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风格等问题,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司空图、严羽、王士稹等一派诗论的先声。《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3. “文笔”说
【答案】“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4. 游于艺
【答案】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二、简答题
5. 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三、论述题
6. 以《四声猿》为例,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
【答案】《四声猿》是指明代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即《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和《翠乡梦》。“四声猿”语出郵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更属断肠之歌,故“四声猿”之名奠定了全剧的基调。《四声猿》中,《渔阳弄》成就最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四声猿》中有徐渭才华难展的悲哀,其表情酣畅淋漓,艺术上有独创之处,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代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元代杂剧相对减少和蜕化,但在形式上却有了一定的演进,下面以《四声猿》为例,试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具体表现在:
(1)在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四声猿》《四声猿》中只有《女状元》为五折,其余均为一二折。相对元杂剧而言,程式简单,结构精巧,剧本篇幅也大大缩减。
(2)在曲调上,元杂剧全用北曲,而明杂剧则兼用南北曲,还有专用南曲的南杂剧。徐渭的《四声猿》就突破了南北曲的界限,将南曲运用于杂剧创作当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3)在演唱方式上,明杂剧打破了元杂剧一个角色演唱到底的模式,有时对唱,有时轮唱,有时合唱,显得比较自由。《四声猿》中没有旦本末本之称,即剧中没有限制由某一固定的角色进行演唱。由于剧本短小紧凑,戏剧冲突强烈,对唱,合唱的模式较多。
(4)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在一剧之末,明杂剧有的将其提前到第一折前,也有的采用南戏中“副末开场”的形式介绍剧情。《四声猿》将题目放在第一折的前面。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便于读者和观众及时了解剧情。
总之,以《四声猿》为代表的明杂剧在难以企及元杂剧艺术成就的情况下,转而在形式上进行突破,将南曲吸收进杂剧的创作中,在结构,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都与元杂剧呈现出明显不同。可以说,明杂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影响深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