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811中外美学史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3. 诗话
【答案】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焊,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4.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二、简答题
5.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乡食,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崎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
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几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③诗歌发生说
钟峡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以及《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迀,辞以情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 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糜闷”,这显然并不正确。
(3)文学史批评价值
①继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钟嵘着熏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后
来明清“性灵说”之联系更为密切。
②感情论的创新
钟嵘指出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
的良药。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教条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钟嵘《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论述题
6. 刘勰钟嵘文艺思想比较。
【答案】刘勰与钟嵘文艺思想之比较:
(1)相同之处
①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
在宗经方面,刘總和钟嵘都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辨骚》篇中,指出作文(主要是做诗赋)应当“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即宗法《诗经》,酌取《楚辞》;钟嵘答《诗品》把汉魏诗人的渊源,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实际就是“同祖风骚”之意。
②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
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是钟嵘、刘勰都很重视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标准。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强调作品应风清骨峻,具有鲜明爽朗的风貌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同时又认为清峻的风骨要和美丽
的辞采相结合;钟嵘《诗品序》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也是要求风骨和文采相结合。
(2)不同之处
①诗歌的性质、作用和思想内容有所不同
刘勰比较重视教化、美刺讽谏作用,重视诗的政治内容;钟嵘则更为重视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刘勰论文章或诗歌,注意政治社会功能,他认为“搞文必在纬军国”;钟嵘重视诗歌表现怨情,他主张广泛表现性情,重视表现“感荡心灵”的怨情。他对诗的思想内容要求比较宽泛,而更注意其激荡人心的感染力量。
②诗歌的体裁样式有所不同
刘勰兼重四言诗、五言诗,钟嵘则偏重五言。《文心雕龙•明诗》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诗品序》指出,四言诗“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诗则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钟蛛着重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角度,指出四言诗不如五言诗,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也是五言占优势。
③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有所不同
刘勰很重视用典,《文心雕龙》有《事类》专篇论用典,篇中强调用典的必要性;钟嵘则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