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之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必,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惜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硬,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2. 请结合比较诗学之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答案】(1)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同”

①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

②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

③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④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

⑤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

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2)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别异”

①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

②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摹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

3.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4.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5.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口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6.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言”问题?

【答案】(1)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

“跨语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进行汇通性研究,如把英语文学与汉语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关系中,我们对“跨语言”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例外的解释。

(2)海外华文文学的内涵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操用汉语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从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时,没有把汉语书写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直接与另外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3)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完成过程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华裔在创作意识上挟带汉语跨越了中国大陆本土之外,在异域民族、异域文化与异域国界语境下的创作,并且这种创作自觉而不自觉地融汇、整合了异域民族、异域文化、异域国界及异域其他学科的种种风情与人文,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是华裔持用汉语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条件下完成的。

二、论述题

7. “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危机”? 你怎样认识韦勒克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贡献?

【答案】(1)“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的“危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在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全会上作的报告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比较文学“岌岌可危”,“其最严重的标志是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

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使用的是“一套陈旧过时的方法论”,是加在比较文学身上的“包袱”,“使它一直受制于陈腐的19世纪的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