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一定时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或总体状况。
2. 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是否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答案】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原因在于:
(1)武力、经济与政治的扩张最终必然要转型为文化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哪里有文化扩张,哪里就有殖民文化。
(2)一旦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挟带着一种文明的强势,并把这种“民族文明的强势”在道德话语中降解为“种族优越感”,再一旦这种种族优越感作为一种发达国家的文明溢出这个民族的地域疆界,挟带一种普救主义的关怀步入其他国度,由于两者之间互为他者的关系形成,“殖民”将被冠置于这个民族的头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3.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4.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对各国文学文类划分的研究
它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5.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采用历史比较方法,把社会历史过程的同一阶段上发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不必考虑这些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是从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而来的
①维谢洛夫斯基在《历史诗学》中贯穿的历史诗学理论,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是比较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日尔蒙斯基继承了维谢洛夫斯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的理论,最终提出了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学观点。
6.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
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异域文学的真谛。
②对话这个逻辑基点,不但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既有特色得以彰显,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凸现,而且在面对当代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时,对话也为比较文学自身提供新的生长点,为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二、论述题
7. 论述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的发展趋向。
【答案】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的发展趋向主要有:
(1)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的发展趋向应当是出入经史,览阅百家,建立中国译介学的研究范式。
(2)通过考虑本土经验与国际学术范式的整合,在中外译介学相互推助与化合的过程之中寻找洱久常新的理论生长点,最终走向汇通之途,熔铸并建构出一套基于知识、学术和思想的整合而能为全人类所共享的译介学体系。
(3)要达到上述目标,既要注重事实概括与理论分析,亦要注意理论评判与思想体系的建立,即是要真正做到知识、学术与思想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逐步建立学科发展应有的学术范式,凸显跨文化共通的译介学规律,然后进一步向理论层面推进,标举自己异于常态的学术广度与深度。
(4)应该着力培养理论创新意识,在事实概括愈益丰富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理论分析,努力追求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思想”光辉,以译介学知识、学术及思想的整合尽力促成相应研究范式的真正确立。
8. 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答案】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1)对发展中(或弱势)国家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代名词
全球化是从外部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WTO 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制度(以美国民主制为其标志)的扩张与征服。所以在他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