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采用历史比较方法,把社会历史过程的同一阶段上发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不必考虑这些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是从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而来的
①维谢洛夫斯基在《历史诗学》中贯穿的历史诗学理论,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是比较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日尔蒙斯基继承了维谢洛夫斯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的理论,最终提出了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学观点。
2.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3. 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①“文化研究”如同“比较文学”一样,颇易引起争议
因为它涵盖的范围相当大,其中不乏观点各异、立场相互冲突的研究,并且,当文化研究进入不同的学术体制和语境时它自身也不断变化。但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从它们与权力关系的错综缠结、以及这种关系内部的角度,共同致力于审察文化实践。
②文化研究是后现代主义之后最为活跃的学术发展类型
同时,它也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于以传统学科意识定位的知识领域,这大抵是因为“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和理论的多样性,其反思性的甚至是自我意识的倾向,而尤其重要的是批判的重要性”。
③文化研究致力于打造新的理论基地
有时甚至不惜与传统的知识前提划清界限。所以,文化研究不仅跨学科,在本质上它甚至采取积极主动的反学科姿态——这样一个特征确保它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处于持续的不稳定状态,似
乎文化研究从不情愿成为诸学科之一员。
(2)比较文学研究力法与文化研究采用方一法的不同
①研究方法不同
影响比较方法、平行比较方法构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比较文学不同,文化研究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盲目且多样。
②学科延展性不同
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但在运用时常常脱离文学、艺术的基点,而成了针对某一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解读和分析,陷入了泛文化研究的泥潭。比如,深入某一群体的跟踪观察,其实就是民族志方法,这是文化研究者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英国文化研究最有特色的方法之一。
③对文本细读法的态度不同
文学研究中推崇的文本细读方法,尽管文化研究对此并不反对和禁止,但也不是其必需。文化研究反倒对文本细读分析方法背后暗藏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质疑,文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承载着一种信念——即文本是作为完全自我确定的、独立的对象而被正确理解的,这样一种文本是值得分析的。
4.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5. 为什么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答案】之所以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原因在于:
(1)广义上看,各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①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极大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无限的宇宙、无限的时间的一小部分。
②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这就促成了文化外求和横向开拓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狭义上看,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
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①对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使得比较文学从过去的种种错误中解脱出来,为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提供了可能性。
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证据。从比
较文学发展史来看,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应该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6. 怎样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
【答案】从国际学术视域的角度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对“东方”的定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赛义德在操用“东方”这一概念时,挟带着一种极端狭隘的“东方”地域独占性,他把西方从事东方学研究之学者所描述的“东方”在表述上仅仅局限于亚洲中东的印度和巴勒斯坦地区。“东方”这个概念不再简单地是一个作为亚洲东方一的代名词,也不再是从总体上指称遥远、新异的地方一,它在严格的意义上指的是伊斯兰的东方。
(2)从国际学术视域来看,赛义德的后殖民批评把伊斯兰文化从第二世界带到国际舞台卜,把自己置放在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使自己成为越发有争议的人物而显赫起来。从而,也使中国等其他非伊斯兰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东方”权力失落了。
二、论述题
7. 通过欧洲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描述你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答案】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1)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
①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铺路架桥,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②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和真谛在于把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和社会实践方式来传播人文精神,提高全人类的素质,是具有深刻理念的人文社会科学。
(2)比较文学学科的特点
①跨越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特点是指比较文学跨越并打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概言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②开放性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点指比较文学学科强调研究者必须具有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也指这门学科具有不断的超越性与创新性。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a. 学科意识层面,比较文学具有一种不断拓展的胸怀与眼光;
b. 研究对象与范围层面,比较文学呈现出不断拓展、不断增多的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