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2308,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垃圾桶模型?

【答案】垃圾桶模型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科恩、奥尔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该模型认为,组织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1)垃圾桶模型的特征

①目标模糊。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这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日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

②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③流动性参与。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即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2)垃圾桶模型的四股力量

垃圾桶模型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

①问题。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a.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 b. 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 c. 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②解决方案的速度。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另外,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则尚待观察。

③决策者参与。决策参与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时某地开会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或官员,有可能学术界、舆论界、民间团体,乃至一般老自姓,也会加入某一政策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而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也是决策能否制定的关键之一。

④决策的机会。金顿将组织的决策时机称为“政策之窗”。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趁热打铁,决策就可定案; 如果机会一失,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

2. 设计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决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因为它是决策者期望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目标的具体明确性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不能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在目标表述上,其内涵和外延都应当科学界定。具体讲,词义要确切,是单义性的理解; 实现要求与约束条件都要具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目标量化。

(2)目标要有前瞻性

在确定决策目标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地预测问题的发展动向,掌握问题发展的各种可能趋势,使决策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目标的规定高于现实水平,才能对政策参与者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3)目标应具有可行性

决策目标只具有前瞻性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可行性,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使决策目标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基础上。这些主客观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时间等方面的资源和国际、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期望与要求等。决策日标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是经过主观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要避免政策目标偏高或偏低。

(4)目标要具有协调性

现代政府决策往往是复杂的多目标决策,同时要实现多个目标,其中有主要目标也有次要目标; 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 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 有定性目标也有定量目标; 有相互补充的目标也有相互对立的目标。决策目标的协同,是要强调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巩固它们之间的同向性,减少它们之间的异向性,避免它们之间的冲突性。

(5)决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现代政策系统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等级系统。除有总体目标外,还有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在由总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组成的分层目标结构中,实现上一级目标的手段,往往是下一级的目标,即下一级目标是上一级目标的手段,由此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目标—手段链。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既要避免目标异化为手段,或手段对目标的胜利,又要避免目标置换,不能用高层次的目标代替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也不能用本层次的目标去干涉低层次的目标。

3. 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答案】(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

作为政治系统运行重要环节的公共政策,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中公共权力所规定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政治性特征。政治系统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与机构,政府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是由政治系统通过合法的途径授予的。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制定与实施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有时又表现为阶级性。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与

其他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质时,政治性就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 而当二者的矛盾属十非对抗性时,政治性中的阶级性就不太强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阶级,但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政治现象都带有阶级斗争的内容。因此,作为政治系统运行主要内容的公共政策也不全是具有阶级性的。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与公共政策政治性相对应的特性是其公共性。日本公共政策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与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从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各种行为规范。离开了公共性,公共政策就有可能变为某些个人、团体、阶层谋取私利的下具。

(3)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以及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利益与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当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以及由它们推选的代表组成的政府,所具有的利益与社会绝大部分公众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相互矛盾。

4. 如何评价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答案】(1)政策分析学者提出了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①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日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常规变化模式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类型为基础。

②范式转换或中断一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范式转换模式以“社会学习”(即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变化的感知)作为基础。

(2)常规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①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这一类政策变化就是“常规的政策变化”。在这种变化模式中,允许在没有改变政策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政策做出修改和补充。

②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来加以处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③政策风格是政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政策风格由政府解决问题途径和政府与社会团体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所决定。政府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分为“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反应)”两种。

④综合看来,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a. 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b. 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