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知识综合之外国教育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夸美纽斯极为重视的教学原则是( )
A. 循序渐进
B. 直观性
C. 彻底与巩固
D. 量力性原则
【答案】D
【解析】夸美纽斯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 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量力性原则; ⑤系统性原则; ⑥循序渐进性原则。其中他极为重视的教学原则是量力性原则,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初次提出了这个原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宗教教育的是( )。
A. 新托马斯主义
B ,永恒主义
C. 存在主义
D. 分析教育哲学
【答案】A
【解析】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是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它的主要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③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④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雷佩尔提提出的为接受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受教儿创设的教育机构是( )。
A. 儿童之家
B. 青年之家
C. 国民教育之家
D. 劳作教育之家
【答案】D
【解析】《雷佩尔提方案》是由受到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雷佩尔提主张颁布的,他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的灌输、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劳动技能的获得。
4.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课程的人本化”等。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不包括(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姆
D. 彼得斯
【答案】D
【解析】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应用于教育领域。彼得斯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
5. 不属于路德新教的教育实践的是( )
A. 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校计划》
B. 斯图漠古典文科中学实践
C. 布根哈根的初等学校实践
D. 罗耀拉耶稣会学校
【答案】D
【解析】罗耀拉兴办的耶稣会学校是反宗教改革的措施,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企图把当时的社会和教育带回宗教性更强的中世纪。
6. 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量力性原则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教学原则的考查。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义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并根据需要准确而及时地再现和运用。
7. 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精神是( )。
A. 人本主义
B. 古典主义
C. 世俗性
D 等级性
【答案】A
【解析】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为: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其中人本主义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8. 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
A. 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 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 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方古代课程内容的考查。古希腊智者派创造了文法、修辞和辩证法等科目,称为“三艺”。苏格拉底提出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三艺”
,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成为“四艺’。
9. 古印度的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 )
A. 书舍
B. 书吏学校
C. 古儒学校
D. 泥板书舍
【答案】C
,【解析】古印度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他们声称不收学费,因为传授圣书是神职,为神效劳是不求报酬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常接受家长的丰厚赠礼,所有田地也由学生代为耕种,故经济上颇能自足。儿童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10.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 )。
A. 培养自然人
B. 归于自然
C. 培养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