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6文学综合(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析“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不足。

【答案】(1)“左联”的历史功绩

①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北平、广州、上海等地相继成立的左联分盟和左联小组,各自出版、编辑了各种进步文艺刊物。左联还领导开展了左翼戏剧运动,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左翼文学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民党大肆围剿左翼文学时,左联扩大了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团结,争取和利用中间色彩的报刊、书店、文化机物,扩大了活动天地和影响,为左翼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爱国文艺工作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②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上的指导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如与新月派的论战,与“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等。左联通过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和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文艺思想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上的指导。

③左联的成立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在创作方面,左联也获得了出色成就,这主要体现在左联中后期。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杂感、茅盾的《子夜》和一些短篇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此外,左翼作家在新文学创作的新题材、新主题、新人物、新精神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繁荣局面的重要方面。

④左联的成立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文学作者

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经常组织他们进行文学活动,指导他们学习理论和进行创作,由此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2)“左联”的不足

由于受当时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影响等原因,左联也存在一些重要缺点和错误。

①在政治上,不适当地强调“反左倾”、“反资产阶级”,不注意利用公开的、合法的斗一争方式,以致暴露革命力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②在理论上,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在组织上,则有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没有尽可能地团结争取更多的进步作家、中间作家共同战斗。

③在创作中,不少作品缺少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尽

管鲁迅等曾对这些缺点错误作过中肯的批评,但有时不能被左联某些领导理解和接受,因而形势发生转折时,左翼文学内部就不免爆发两个口号的论争,甚至出现分裂的危险。

总的说来,“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繁荣了文坛创作,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然而限于时代和政治因素,“左联”存在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不够自由,有的作品是政治约束的产物,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2. 论述穆旦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案】穆旦是“九叶诗派”的杰出代表。他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现代诗歌形式探索的先锋。其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穆旦建立了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将方向各异的各种力量,相互纠结、撞击。如诗歌《我》中的“我”是残缺的、孤立的,隔绝于时间和空间。诗人强调了个体的被动性和易感性,诗中塑造的永远“锁在荒野里”的自我意象,就是那个令人绝望的现实造成的诗人不可避免的个人生存的困境的象征,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体验。

(2)诗歌形象的“现代生活化”

在他的诗中,不同于出现在古诗词中的优美的意象,出现了一些传统诗词中引为大忌的、能够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舒服感的、充满了矛盾的意象,具有一种奇峻、冷峭和惊异的美。如在《还原作用》里,充满生命力的人被异化成为了“生长在污泥里、梦见自己生了翅膀”的“猪”。

(3)诗歌创作手法的现代化

表现在:

①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借助人物的形象、人物语言、环境场景、简单的情节来表现感悟与思绪;

②采用抽象的抒情方式,强调主体意识自由伸展、运动,大量采用内心直白,将肉体感与形而上的玄思相结合;

③具有冷峻的理性诗风,穆旦晚年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智性化抒情”。如《秋》和《冬》,两部作品如诗剧那样以不同人称构成多个视角,传达出客观和主观的复杂性,具有抽象的思辨。

(4)诗歌语言的现代化

穆旦拒绝文言,坚持“五四”现代白话的传统,创造了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文体。他利用多义的词语、繁复的句式,表达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文字扭曲、简约、隽永、奇峭,内涵丰富,几乎要溢出来,从而走到了“汉语写作的最前沿”。如《诗八首》采用玄学式的语言造成了极大的陌生化效果。

总之,穆旦在诗的思维、诗的形象、艺术手法、诗的语言的现代化方面,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位标志性诗人,为新诗的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答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

(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

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入世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而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的死亡意识之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也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程中去。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

鲁迅始终着眼于个体的自觉对于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和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必然与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探讨相互交织。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试图表达的“反抗绝望”的主题。

《野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不安:“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在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 “我”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 “我”要追求,却不过是走向死亡……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挽回的“绝望”处境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这种“绝望”的反抗之中。“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子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考相联系,从而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且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与思索。“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生活内容。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不是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历程,而是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但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又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超脱于画面之外。

例如(《阿Q 正传》《风波》等小说,它们的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既无自我,又无对生命的感觉,“精神胜利法”不可能把阿Q 从终将毁灭的结局中救出来,更不能激起他对施加在身上的各项压迫作“绝望的抗战”。

(4)表现与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

处理知识分子题材上,鲁迅的眼光是独特的。他没有用过多笔触去展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图景,或直接写实地描摹具体的人与事,而是把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对他们的描绘重心也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地。因此,鲁迅的小说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体现了一种显示灵魂的内在性,逼迫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连同作家本人,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灵魂的拷问。

更深一层,鲁迅还具有自觉的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里,无情地解剖自己,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