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6文学综合(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性别理论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周萍、周冲等男性形象。
【答案】性别即社会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社会性别理论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与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结合性别理论来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周萍、周冲等的男性形象,具体内容如下:
(1)周朴园:父权文化的代言人
周朴园旱年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在经历婚姻失败后又转向封建专制思想,成为父权文化的代言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繁漪两位女性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①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展现了周朴园的男性权威形象的复杂性
周朴园和侍萍的结合,最初是建立在对侍萍侍女身份的理解和尊重上的,他冲破了家庭的阻力,并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回忆。在面对家庭和商业利益双重压力时,周朴园抛弃侍萍,并与繁漪结婚。多年之后,周朴园在与侍萍相遇时,又迅速显示出封建大家长的嘴脸。
②通过周朴园与繁漪的关系,集中展示了周朴园的专制残暴
周朴园用“存天理灭人欲”的宗教天条武装着头脑,他坚信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自己教养出来的子弟是“健全的子弟”。也正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才会置妻子繁漪的情感于不顾,极为残忍冷酷地实施“存天理灭人欲”的诛心之术。从“喝药”这一幕中,就能体现出专制暴君的形象。具有“雷雨”性格的繁漪不愿吃药,周朴园的体贴和关心完全是为了是繁漪成为服从的榜样、受命的奴隶。他炮制人生的苦药,并用爱当作借口威逼繁漪喝下去,显示了对妻子无上的统治权力。
(2)周萍:懦弱型的男子形象
他生长、生活在封建意识非常浓厚的家庭环境里,家长专制的气息异常浓烈; 从接受的文化教育看,他更多地受封建伦理道德及士大夫文化的影响; 从感情生活看,他处在两个女人的情感夹缝中。周萍是一个懦弱而又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他对于父亲有一种敬畏,小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是十分压抑的。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他极力逃避困难,是个懦弱的男人。因此在剧的结尾,面对一件件残忍又无奈的事实,他只有选择死亡来为自己解脱。
(3)周冲:悲剧的新青年形象
周冲“原是可喜的性格”,是“最无辜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并不允许他那可喜的性格正常发展,并不理会他是否无辜。在喝药那一幕,现实让他看到了封建家长专制统治家庭父亲的威权; 在处理工人罢工问题上,他看到了慈祥父亲的另一面; 在鲁大海身上,他看到了他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母亲,当繁漪唤他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时候,他透过温情面纱看到了母亲丑恶的嘴脸。周冲最终因对封建大家庭的认识不清晰而丧命,显示出其悲剧的新青年形象。
总之,曹禺的话剧《雷雨》包含太多的内容,具有被无限阐释的可能。从性别理论这一角度分析周朴园、周萍、周冲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雷雨》极具现代主义色彩。曹禺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时代典型性,表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
2. 分析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答案】本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作者对萧红的思念。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萧红生时受尽磨难,一生寂寞,如今逝者无言,安葬在此听海呢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慰藉,暗隐一种超脱的心境。《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1)仿效悼亡诗的传统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对于被悼念的对象,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在这首诗中,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萧红是怀有好感的。这种好感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作家之间的钦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可以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所有这此,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①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首先是时间的细节。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问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其次是历史的细节,或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这对理解本诗非常关键。这
首诗写于1944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路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意义觉察的内涵。
②诗人使用的隐喻:“红山茶”
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着诗歌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2)对比的巧妙运用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对比运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指涉了人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3)成熟的诗歌语言
在这首诗中,戴望舒所展现的诗歌语言上的成熟令人惊叹,具体表现在:
①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②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
③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结构上的艺术平衡。
总之,在视觉上这首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的是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就阅读而言,该诗更是符合诗歌的现代趣味,其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 同时,也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3. 以鲁迅的某篇/类小说为例,分析其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
【答案】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及现代性,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1)表现的深切
《呐喊》《仿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2)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鲁迅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的长处,形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