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考核
【答案】教师考核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师上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了我国实施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是教师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教师的使用、培训、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依据; 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负责教师考核的机构是聘任教师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考核的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我国《教师法》在总结我国的教师考核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与尝试,提出了实施教师考核的两项原则,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2. 教育行政体制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二、简答题
4. 简要分析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
【答案】学习组织建设的原则包括:
(1)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仟务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学校目标和任务进行,不设冗员。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
①对校内机构和职位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以追求效能和效率为目标。
②打破狭隘的专业分工观念,坚持各岗位人员满工作量,以此确定人员总体编制,以此为基础,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上资”的组织建设口标。
(2)统一领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校工作中,只能有一个指挥中心,每个下属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领导并且对他负责,管理者不可越级指挥。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处理校内的党政关系,在中小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立校长行政指挥中心的地位。
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关系,保证指挥到位。 ③领导者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避免工作中越姐代厄。
(3)分工协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建设中要根据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专业部门开展专门领域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个专业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分家,彼此互相合作,紧密配合,以组织的内在联系保证工作有系统地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
①依法治校,将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制度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不留缺口。对完成新设任务的部门,尤其要仔细研究其协作关系。
②学校在考虑各部门合理利益的同时,要对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是削弱这种倾向的手段之一。
(4)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任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承担起与其职务相一致的责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完成职责所必需的权利。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①规范地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质量要求,确定管理者应向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并规定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
②建立双向监督机制,既监督工作人员尽责情况,也监督领导者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利的情况。
(5)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为了保障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准确和防止领导干部读职、腐败现象的产生,应尊重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民主权利,从组织和制度上加以保证。贯彻这一原则时应做到:
①实现组织落实,切实建设好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不仅应使其组织健全,而且应切实落实它们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使其职责制度化和活动规范化。
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应进一步扩大职权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6)因校制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每所学校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制定制度时,不应千篇一律照搬某种模式,而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己需要的结构。
5. 简述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原则。
【答案】学校公共关系是在借鉴一般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学校与其内部和外部公众之间有计划、有系统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激发公众对学校角色及目标的更好理解,并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其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的主体,受自己利益的驱动,但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以整个社会利益为木,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2)开门办学,要注重双向交流的原则
公共关系强调沟通的双向性和管理的透明度。管理者要向教职工提要求,检查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向他们汇报管理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校内与校外、领导与下属之间认同,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形成工作的合力。
(3)搞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项持久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学校的每项工作和每个人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公众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学校产生某些印象。因此,学校公共关系不仅是几位学校领导或公共关系人员的事,而且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4)从内部做起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件扎扎实实的塑造组织形象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学校良好的形象首先要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组织气氛作基础。只有这些基本工作做好厂,才会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其他公共关系活动才有“资本”和雄厚的组织基础。
(5)从平时做起的原则
学校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靠平日的积累,不可能一腻而就。因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基础是当事者双方的互相信任,而这种信任的关系要在真诚互助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即使己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如果疏于联络,双方也会逐渐冷淡,信任程度就会衰减。从实用的角度看,公共关系是“慢功”,它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常常是与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原来的学校工作的局外人会变为局内人,“边缘公众”会变为“中心公众”,“次要公众”会变为“主要公众”,这时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帮助解诀问题,所以公共关系活动实际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行动,要把需要建立的关系想在前面,联络工作做在前面,并能根据情况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6.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国际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管理变革是什么?
【答案】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指导政府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管理的改革也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