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管理过程

【答案】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领导者组织协调学校管理的各种要素正常运转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活动的程序状态,它是学校管理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过程由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客体和学校管理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其特性为:①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②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持续向前发展的有序过程。③以目标为前提的控制性。学校管理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预期目标。

2. 教育行政体制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二、简答题

4. 现代教育督导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教育督导的原则是指进行教育督导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现代教育督导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马列卞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根木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政策是在根木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教育活动的准则。

(2)科学性原则

贯彻这条原则,要求教育督导活动:

①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督导工作要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从督导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客观合乎逻辑的评价,提出恰当的要求和行之有效的指导建议。

②要遵循教育规律、管理活动的规律,剖析、解决督导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教育、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的问题。

③在教育督导过程中,要运用科学方法,如调查研究、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去获取有关信息,掌握数据,分析诊断,揭示其内在联系。

(3)民主性原则

教育督导活动中的民主原则,是就督导人员与被督导人员的关系而言的。具体要求督导者不能做钦差大臣,要成为勤务员、服务者,在教育督导活动中要尊重被督导者的意见、愿望与需求,并创造条件,让被督导者积极参与问题的调查与解决的活动。在方法上,要求督导人员多采用商量、分析、研究、建议等方法。

(4)发挥集体功能的原则

教育督导工作并非重在指导个别政府官员、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管理工作、教学、教育工作的改进上,而在于提不集团努力的方向,引导被督导的集团向组织目标迈进。这样就需要督学在督导活动中建立起明确的意见沟通系统,运用双向沟通的原理,尽量使沟通路线直接而清楚,这是发挥被督导集体功能的根本所在。

(5)合作性原则

督导活动的开展,就是督导人员与被督导者共同工作,共同发现和分析问题,一起探讨如何改善工作环境。其基本方式就是合作,而不是督导人员以指挥者、监督者或专家自居,只重视个人的权威及作用,无视被督导者的参与和作用,不与被督导者合作。督导人员与被督导者动态的、和谐的关系,是督导活动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6)促进性原则

就督导工作的出发点与结果而言,督导工作就是要对被督导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个人产生促进作用。这条原则要求督导人员要热情关心与帮助被督导集团或成员,防止冷漠挑剔,要鼓励和发扬积极因素,帮助总结推广经验,防止和克服消极因素与情绪,修正错误,对新的问题及困难要协助他们加以解决。

5. 如何管理和使用好教育经费?

【答案】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以一定数量的教育资金所培养的毕业生数来表示,通常以每一个毕业生的人均费用来表示。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培养每一个毕业生平均

费用的减少,一般称之为教育经费绝对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是培养每一个毕业生的人均费用没有减少,但由于提高了教育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或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这等于相对减少了培养每一个毕业生的人均费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构成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最重要环节。

(2)提高教职工质量,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教职工队伍的质量,尤其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教育经费的绝对与相对使用效率的直接因素。

(3)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率,使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5)提高管理水平。它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对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提高教育经费的相对使用效率; 二是加强对教育经费本身的管理。

(6)要逐步解决学校社会化的问题。学校社会化问题是指目前在学校内部举办本来应由社会来承担的问题。

6. 如何理解当代校长的角色? 你认为学者担当校长的利弊何在?

【答案】(1)当代校长的角色

①校长的角色与教育产品的属性有直接关系。教育产品的公共性程度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理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从而导致校长角色的变化。

②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逐渐被认可,市场元素介入,使得加强学校自主管理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校长就成为具有一定管理自主权的学校管理者的代表。

(2)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

通过分析学者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和校长要承担的相应职责,对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具体分析如下:

①学者担当校长有利的一面

学者具备的许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是有助于担任校长一职的,诸如:

a. 学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校长要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校长还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者所具备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恰好可以满足校长的这一职责要求。

b. 学者掌握着精深的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校长要熟悉和了解教育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而学者所具备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完成校长这一职责。

②学者担当校长不利的一面

由于学者研究和工作的需要形成的一些特点,可能会不利于从事校长的工作,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