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
【答案】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来表达一定历史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也用来说明具体社会、部落、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特点。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文化是个有机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其基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制度文化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机构和制度,联结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是社会现象,具有历史连续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2. 目标管理
【答案】目标管理是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的现代管理方法。其特点包括:①面向未来; ②系统性的管理; ③重视成果的管理; ④重视人的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都表现为一种程序或过程,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这一概念于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以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之后便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迅速流传,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及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实践当中。
3.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二、简答题
4. 试述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及其要求。
【答案】(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①制定指标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
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几点特殊的要求: a. 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
b. 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 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c. 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台,以便采用适当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
d. 指标应有可行性。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操作。
②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
a. 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 分解后,再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
b.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权重的分配方式可以有两种:直接分配和分级分配。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也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简化特尔裴法。专家会次法是邀请一批专家开会共同讨论指标权数的确定,大家面对面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看法; 特尔裴法是专家背对背、以匿名方式展开讨论确定权重的一种方式。
(2)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
在教育评价中,一般常用的获得评价信息的手段有考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观察法、问题情景法、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严格遵循科学程序进行。
(3)质量信息的分析
在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或调查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后,就要对所得资料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和评价,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学校质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联系的两种类型:状态分析和因果分析。前者是对质量现有状态的初步分析和判断,带有描述的性质; 后者是对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带有推断的性质。
(4)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质量改进建议应该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人因地制宜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改进期望,所提要求应尽可能与被评价者或部门直接交换意见。
5. 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 其指导思想和特点为何?
【答案】(1)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组织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
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2)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①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
②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
③质量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工作开始之前或过程之中:
④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
⑤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3)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①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
②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③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④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6. 简要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国内和国外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采取了哪些与之相应的新的政策和措施? (讲出4个方面)
【答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掀起了公共管理改革的新浪潮,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其精髓在于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和国外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采取了以下与之相应的新的政策和措施:
(1)教育产业的开发和教育市场的开放。“新公共管理”思想将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教育作为传统的公益行业受到冲击和改造,教育产业不断开发,教育市场也不断开放,藉此来提高教育部门的运营效率。
(2)教育管理权力的下移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管理的弹性化,主张权力的下放,国内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呈现出分级管理的均权化趋势,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下放管理权力,提高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行教师聘任制。“新公共管理”思想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更注重管理绩效和管理效率,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教师聘任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在教育这一准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的表现。
(4)校长负责制。“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放松管制,强调公共部门的企业化管理,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量。这些都为各国在学校管理改革中扩大校长的权力、实行校长负责制奠定了基础。
7. 在教师评价中所坚持的“公正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它在教师管理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执行时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1)“公正原则”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