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生物综合微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抗原决定簇。
【答案】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面,是指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
2.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答案】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天然培养,常用于培养细菌。其主要成分为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 。其中的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NaCl 提供无机盐。
3. 胶原酶。
【答案】胶原酶是能水解胶原蛋白以利于病原体在组织中扩散的酶。
4. 大量元素。
【答案】
大量元素是指凡生长所需浓度在Na 和Fe 等。
5. 菌物界。
【答案】菌物界是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还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类。
范围内的元素,如P 、S 、K 、Mg 、
二、简答题
6. 在通过设计实验来决定在一种特定的细菌中发生的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时,为什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
【答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是为了排除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由于回复突变这一可能性。因为同时发生2个基因或3个基因的基因突变是不可能的。在大肠杆菌中,单 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率大约是
7. 举例说明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答案】以青霉素等不敏感的抗性菌株的研宄表明,抗性菌株具有以下特点: (1)细胞质膜透性改变
(2)药物作用靶点改变,二氢叶酸合成酶是磺胺类药物作用的靶点 (3)合成了修饰了抗生素的酶
(4)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发生变异的菌株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抗性菌株所具特征表明了它们耐药性的机理。
8. 简述极端嗜盐古生菌光介导ATP 合成的机制。
【答案】极端嗜盐古生菌细胞内细菌视紫红质的视觉色基,通常以一种全一反式结构存在于细胞内侧,受光激发可转换成顺式状态,转型可使胞内无光时吸收细胞质中的
转移至膜外,随着菌视紫素分子松弛,
顺式又转换成稳定的全一反式,经全一反式与顺式的反复循环,造成膜
上的梯度差,产生电化势,在A TP 酶的催化下,进行A TP 的合成,为菌体储备能量。
9. 微生物通过主动运送吸收营养物质与促进扩散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1)主动运送与促进扩散相比的优点:在于可逆浓度运送营养物质。通过促进扩散将营养物质运送进入细胞,需要环境中营养物质浓度高于胞内,而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微生物所处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往往很低,促进扩散难以发挥作用;主动运送则可以逆浓度运送,将环境中较低浓度的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内,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2)缺点:在于主动运送需要消耗能量。如在E.coli 中,主动运送1分子乳糖约耗费0.5分子A TP , 运送1分子麦芽糖要耗费1.0〜1.2分子A TP 。
10.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方法 (注明所用培养基及其碳氮源、培养条件)。
【答案】(1)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养①制作PH7.0〜7.2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碳源为牛肉膏,氮源为蛋白胨)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细菌。
(2)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①制作pH 为7.2〜7.4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是,氮源为硝酸钾)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7〜10天,便可得到菌落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的放线菌。
(3)从土壤中分离酵母菌的方法:
,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①制作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马铃薯)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不透明的酵母菌。
(4)从土壤中分离霉菌的方法:
,添加80%乳酸数①制作pH 为自然的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豆芽汁)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37°C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便可得到菌落小、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的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8〜30°C温箱中,培养3〜5天,便可得到菌落较大、湿润、表面光滑、较
滴,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3〜4天,便可得到菌落呈绒状、棉絮状或蝴蛛网状霉菌。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
11.试举五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因对致病微生物的无知而遭传染病大流行之害。
【答案】示例: (1)黑死病; (2)炭疽病; (3)狂犬病; (4)霍乱; (5)天花。
三、论述题
12.举例说明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重大历史贡献,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由于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和培养条件简便,因此生命科学工作者常选用其作为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的研究对象。
(1)重大历史贡献有:
①历史上“自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 ②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
③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实,操纵子学说的提出; ④遗传密码的揭示,基因工程的开创;
⑤PCR 技术的建立,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的提出,以及近年来生物三域理论的创建等。 这些都是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为此,大量研究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2)原因及示例:
①微生物是代表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
②在经典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意识到微生物具有繁殖周期短、培养条件简单、表型性状丰富和多数是单倍体等各种优点而适合遗传学的研究,先驱者们纷纷选用粗糙脉孢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T 系噬菌体作为研究对象,很快揭示了许多遗传变异的规律,并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
③从1970年代起,由于微生物既可以作为外源基因供体和基因载体,又可作为基因受体菌等的优点,且其又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种“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为基因工程中的热点。
④由于体积小、面积大以及在体制和培养等方面的优越性,微生物还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这种“微生物化”的高等动、植物单细胞或细胞集团,也获得了原来仅属于微生物所有的优越体制,从而能够十分方便地在试管和培养皿中进行研究,并能在发酵罐或其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和产生有益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