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美术史学与中国画笔墨价值、对它改良的影响及其趋势来加以探究。题目用了“愿景”一词,表面上看,它赋予了中国画许多情绪化、理想化的色彩,它是在传统文化遗失、江湖市井气的甜俗文化渗入的一种感念与惋惜心态下的焦虑和无奈;从深层次的认识上,更需要理性、客观的态度把握和分析中国画的脉络及传承,从而能看到中国画的复光和希望,也是本文所表达的意义所在。至十九世纪上半页西方舰炮打开大清国门的那一刻起,沉醉于逐渐衰微的上国之梦的满清政府为之一震,尖兵利器的强势入侵与自足自给的自然、小商品经济的反差使得朝野上下开始意识觉醒。伴随着“舰炮外交”而来是西方强势文化的殖入,在我们愚昧和尚未或正在反思、拒绝愚昧的同时,西方强势文化像潮涌一样覆盖吞没着我们原本的文化与文明。之于这种态势,清末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先觉者和开路人,包括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王国维、蔡元培、陈寅恪、胡适之、梁漱溟、鲁迅等以及陈师曾、潘天寿、郑午昌、黄宾虹、滕固、秦仲文、史岩、傅抱石等成就卓著的美术史家,他们大多饱经学养,学贯中西,对文化的因循守旧、“发扬国光”,排斥外来、西体中用、全盘西化等问题各持己见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外来文化的鉴戒及发展趋势等积累了丰厚的宝贵经验。中国步入现代化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又面临着诸多危机与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形态的相互抵触,守旧与拓新的相互排斥;新时期的中国画史无前例地处于尴尬之地,矛盾两难。面对这一现实,文中试展开探讨与分析,也是本文所含之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