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洪秀全的社会变革思想。

【答案】洪秀全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真正意图并不希冀用宗教观念重塑社会文明,而是试图将宗教作为统摄人心、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以此响应社会平等的呼声。洪秀全宗教观念背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变革思想,具体如下:

(1)倡导变革的思想主张

洪秀全认为清朝统治下的当时社会,人们相陵相夺,相斗相杀,暗无天日,因此,只有进行变革,才能见到光明,所以,洪秀全倡导建立天下一家、公平正直的社会。

(2)反对“六不正”的思想

洪秀全所说的“六不正”,即不正淫为首、不正忤父母、不正行杀害、不正为盗贼、不正为巫觋、不正为赌博。后来太平天国制定《十款天条》,被奉为拜上帝会教徒生活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军队中又成了军纪和处理军民关系的条规。

(3)奉天诛妖的反清思想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便提出“奉天诛妖救世安民”的口号,从此“诛妖”、“灭妖”便成为太平军最高的战斗任务,而“奉天诛妖”理论也就成为洪秀全反清思想的重要内容。

2.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答案】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具体包括:

(1)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经是根本,权是补充。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再坚持道德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更化和有道伐无道是其中两种重要的方式。

(2)更化是指某种形式上的调节。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以不道德演进史,王朝更迭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3)有道伐无道是指易姓更王,君权交替。治乱得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是否遵道而行。

3. 简述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

【答案】敬天保民,即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敬从天命的关键在于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助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周公强调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不能贪图安逸和享受,要做到勤政爱民,不能荒怠政事。

(2)要体察民情

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一刻也不可荒怠。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而能否使民众安乐,则在于统治者能否体察民情。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

(3)要慎用刑罚

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周公还认为,专制国家动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恶劝善,因此,在使用刑罚时应该以善为怀。

4. 简述孔子的德治主张。

【答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所以,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孔子的德治主张包含下列内容:

(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统治者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来治理国家。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孔子还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的目的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4)愚民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显然,这种思想实质就是由贤明君主对于愚昧的民众的政治统治。

二、论述题

5. 试论述陈亮的政治思想及其评价。

【答案】陈亮,世称龙川先生,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陈亮是代表当时爱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利益的思想家,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义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

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篇中。

(1)陈亮政治思想的内容

①“道行于事物之间”

a. 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

b. 陈亮论道,重在道行于事物之间,关注百姓日用之道,为强调民利的重要性提供理论依据。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充塞宇宙的一切事物,同时也指百姓日常事情,他特别强调这种百姓日常之道,认为只有明确认识这种日常事道,体顺民心,关心百姓日常利益,才能处理好国家大事。陈亮正是以他的道在物中的自然观作为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②“人之同欲”的理欲观

陈亮认为人欲合理。人的物质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正当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

③“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人心不统一,人民生活安危问题解决不了,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必须使民心安定,和谐统一,人民的安危得到保障,这是立国的根本。

④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陈亮在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义理的斗争中,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他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地揭露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陈亮对朱熹等人空谈义理文章,没有实际作为的作风给以无情的揭露,提出了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⑤“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了“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将其作为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没有异志,这是事功告成的重要保证。他还认为,臣应尽臣的职分,君主应认真听取臣的意见,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尽职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

(2)对陈亮政治思想的评价

①进步性

陈亮是两宋这一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政治思想是当时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反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反映。他注重实际的作风,他的功利主义的政治主张,代表着当时的进步倾向。

②局限性

陈亮的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他提倡功利主义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进步思想的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