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社会政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犷,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2.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3.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4. 社会网络
【答案】社会网络是指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具有五个特征:
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②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③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④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⑤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5. 情感性互动
【答案】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可将社会互动分为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情感性互动,是指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
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6. “经济周期”论
【答案】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二、简答题
7. 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
(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主张,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8. 比较X 理论和Y 理论。
【答案】麦克格里哥认为,古典的理性系统的管理理论(X 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Y 理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对人类行为特征的不同假设:
(1)X 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员工个体并不喜欢工作而且总试图逃避工作,人们进取心不强、只想维持自身的安全,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用惩罚性手段予以强制和威胁,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投入充足的精力去获得自身目标的成功。
(2)Y 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多数员工个体从本质上讲并非不喜欢工作,他们在工作中花费体力和脑力实际上就像他们的玩乐、休息那样自然,人们在工作中最关注的报酬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使用外在的惩罚与威胁并非促使人们努力劳动以实现组织日标唯一有效的手段。
9. 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
【答案】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义上看礼俗社会,又称作“共同体”,是指以农耕畜牧为业的传统社会:法理社会,又称作“社会”,是指现代工业化社会。
(2)从规模上看礼俗社会规模小,而法理社会规模较大。
(3)角色、分工与社会关系不同礼俗社会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 法理社会拥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居于统治地位。
(4)社会控制手段不同礼俗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习俗、传统的制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法理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10.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主要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沟通、管理及思想意识等等,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力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有行为科学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11.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