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社会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小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2.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犷,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3.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4.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5. 从众与模仿
【答案】(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
(2)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思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6.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问题。如果一个指标的含义不清晰那么测量的信度也不会高。
二、简答题
7. 简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原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原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2)“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在吉登斯看来,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①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动机激发和始终以一贯之的理性化这二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到的,所以会产生“意外性后果”。
②结构、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吉登斯对结构及相关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吉登斯对结构所作的分析的中心思想。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也不像现象学或解释学社会学那样,以为人们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行动本身如何构成了社会,而是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的,同时行动的这种结构化特征又是如何由于行动本身的作用而被再生产出来的,这里体现的结构二重性原理,即是: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
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③时间、空间与例行化和区域化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一一例行化和区域化。
④社会再生产与系统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即社会和系统的再生产是如何可能的? 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因此,从这一意义出发,笔者并未总结出所谓的“结构化理论”,遵照吉登斯的意图,总结出了它的分析工具一一一系列的概念框架,粗略地描述了它们在实际分析中的运用。总之,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
8. 分析文化相对主义的利弊。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1)文化相对主义的利文化中心主义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常常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并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敌视、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相比之下,文化相对主义因为承认每种文化模式存在的合理性而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它的可取之处。特别是在面对那些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的文化时,文化相对主义意味着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和交往关系。
(2)文化相对主义的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不可进行比较的,不能分出优与劣、好与坏的,文化相对主义一味地容忍外来文化,则会因为否认事物的绝对的一面而发生明显的错误。例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及价值观念中的强调独立性而反对依附性、重视现实和讲究实际、赞赏创造性和奋斗精神而反对墨守成规和不求进取等,都属于优秀文化成果,或称优性文化; 而吸毒、赌博、卖浮、高犯罪率和颓废思想等则是糟粕,即劣性文化。在对待这两种文化时,人们就必须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义正言辞地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而不是像文化相对主义那样不合时宜地去默许、容忍那些劣质文化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文化相对主义只是走了文化中心主义的另外一个极端,二者都未免失之偏颇,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在看待文化时缺乏辩证的视角。对于我国而言,在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剔除有害的文化糟粕; 既要吸收引进外来文化的精髓,又要防止外来糟粕的入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