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社会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2.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3.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4. 从众与模仿
【答案】(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
(2)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思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5.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6.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
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二、简答题
7.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小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犷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日一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旦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一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4)偏差行为理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可以顺利达到日标,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合法的途径,只好挺而走险,参与偏差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并非由社会解组直接造成,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偏差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角色,把研究重点放在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的系统以及对偏差行为的社会控制等方面。
(5)标签论标签论源自米德的互动理论。标签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对违反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所产生的社会反应。在社会群体中,偏差的产生是为了替那些犯法、构成偏差的人制定规则,并且还将这些规则应用到特别人物身上,将他们贴标签为“外来者”。因此,偏差并非个人行动的
本质,而是山个别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而产生的结果,偏差行为者亦即被贴上标签的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签的行为。
(6)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主观行动对客观事实的建构,它要搞清楚人们主观讨论的焦点问题本身是什么,即“人们主观认定的社会问题实际卜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将问题开始认定为问题的”,“其他人对被认定为问题的概念的反应是什么”,“将这种事态界定为问题的后果是什么”,等等。
(7)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与前面几种理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宏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与阶级关系方面。批判理论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统治阶级或者是政治权力和其他强权一手造成的,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恢复人的基本价值,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深层和最根本的方法。
8. 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案】社区的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人口人是社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较为紧密的。社区人口对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依赖性较强。
(2)一定的区域界限这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特点,社区要求单独占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疆界。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叫社区的区位体系,也叫生态体系,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社区边界的划分标准有:
①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某个或某群商业、金融和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所能达到的地方便是社区的边界。
②以商业种类和商业化程度来划分即经济区,凡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就是一个社区。
③按行政区划分社区在我国,如农村中乡、镇、区、县,城市中的居民区、市等。
(3)一定的行为规范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的行为规范制约下,才能统一在一定的地域内共同生活。一个社区特有的行为规范,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4)一定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指个人与他人互动,发生了与群体或社区的联系后,把自己看成其成员并承担义务的情感。
(5)一定的社区组织人们的联系增多后,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就产生了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保证了社区内人们共同生活的秩序,它也是构成社区的要素。
9.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
a. 农村改革先行一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