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置信区间

【答案】虽然希望抽样误差越小越好,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某个样本统计量能否用来估计总体参数,取决于公共管理者对抽样误差的精度要求。公共管理者可以根据样本给出一个随机范围,这个范围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概率保证对参数估计的正确性,即总体参数以某种概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这个范围被称为置信区间,可以接受的概率被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通常记

,则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1-α(α为一个较小数)。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如果已知总体标准差。

:

位值,是均值标准误。。其中,是样本均值,

是正态分布函数在上的分被称为置信区间下限,被称为置信区间上限。

2.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小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小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①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的优势,多为正当的联盟执政:②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的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绝对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3. 渐进决策模型

【答案】渐进决策模型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是指把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对理性模型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1)渐进模型实际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决策者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着意于现存政策的修改和补充;

(3)渐进主义着意于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相互协调,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基础的变革;

(4)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重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

渐进决策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描述了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但是渐进决策模型也存在

一些内在的缺陷,批评者对于其过于保守的倾向与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4.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5. 备择方案设计

【答案】备择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供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的行为。政策方案设计一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具体可以分两步走:①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②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二、简答题

6. 公共部门为什么要进行绩效管理?

【答案】公共部门进行绩效管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落实。公共部门对公民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上负主要责任:①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 ②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 ③资源必须用于达成预期的结果。上述这些责任都要求存在某种对绩效评价的方式。如果不能测评政府的绩效,那么就很难知道公共部门是否负起了责任。因此,从实现和落实责任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是重要的。

(2)利害关系人的期望。公共服务具有各种各样的顾客,他们并非是对同一结果感兴趣,公共管理者经常面临着困境,特别是满足了一部分顾客的要求,可能使另一部分人感到不满。利害关系人都希望政府的公共政策满足他们的利益。绩效衡量是衡量是否满足不同顾客要求的一个方法。

(3)对结果导向的强调。在现阶段,公共管理更讲究“结果导向”而非程序、规则导向。传统上公共行政比较强调只重视过程、投入,不重视结果,往往导致形式主义,浪费和官僚主义。公共管理认为程序和规则固然重要,但最后是否产生好的结果,是否满足公民需求则显得更为重要。

(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要求。过去几乎所有的公共部门都进行公务员的个人绩效评估,但在个人与组织互动日益密切的情况,仅仅进行个人绩效评估是不够的,个人绩效的提高并不完全导致组织绩效的提高,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

7. 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来源有哪些?

【答案】问题诊断时可能遭遇到的误差因素有以下九个来源:

(1)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为:

①层级节制体系(hierarchy )。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有所谓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

②专业化(specialization )。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

③集中化(centralization )。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关的信息,以有效地认定问题。

(2)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识形态系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它就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对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性(cognitive dissonance),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

(3)无知(ignoranoe )。对于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故会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但政府对于传播媒体的报道最为重视。

(4)信息太多(Babel )。政府官员的信息太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对问题的探讨产生误差。而幕僚人员事先过滤,则又容易造成连续的错误。

(5)噪音干扰(noise )。同样的原始信息,会产生许多小同的意义。由于接受者的认知与人格结构的不同,而使信息有不同的意义。

(8)时间落差(lag )。指从接收到信息到开始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在被忽略的问题,将来可能是严重的问题。

(7)逃避问题(avoidance )。决策者往往逃避其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于是对于问题的真相无法真正了解。

(8)隐避问题(maskingproblem )。指提出某些大家已知道的问题来隐避事实卜的重要问题。

(9)虚假问题(pseudo-problem )。解决犷错误的问题,但不会对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伤害。

8. 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有哪些?

【答案】预算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也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之的国家资源配置。

预算原则有传统的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原则和现代的强调提升行政绩效的原则。

基于预算的经济稳定、资源配置及行政管理等功能,现代的预算原则不应再局限于民主政治监督控制,政府行政责任与行政职能的加强更为重要。根据美国前预算局局长史密斯的倡议,提升行政绩效的有下列八项:

(1)计划原则。即政府所有预算皆应按照计划来编制,预算反映政府计划,两者具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