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比较文学方法与文学经典解读之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采用历史比较方法,把社会历史过程的同一阶段上发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不必考虑这些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是从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而来的
①维谢洛夫斯基在《历史诗学》中贯穿的历史诗学理论,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是比较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日尔蒙斯基继承了维谢洛夫斯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的理论,最终提出了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学观点。
2.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3. 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答案】(1)接受中的误读现象
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不同民族、文化及时代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山于时代局限及接受者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文学的需要,误读不止有无意的误读也存在有意的误读。
(2)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①普希金在中国被接受的第一次误读是小说家的误读
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翻译界根据中国文学状况及现实思想需要,对普希金作品选择性译介造成的无意的误读结果。
②中国接受者对普希金第二重误读是革命诗人的误读
评论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问里把普希金着重掐述为革命诗人,这是中国读者在有革命倾向性评论的误导下的误读。这是一次有意的误读。
4. 译介学之文学对话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案】译介学之文学对话的三个特点具体如下:
(1)文本(原作和译作)构成主体对话的重要中介,这是因为对话的主体一一人(作者和译者)常常通过占有或加工文本而发生关联; 同时,进人人的实践领域(译介活动)的文本也以作者
和译者之间的交流为中介,重构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为人化文本。
(2)对话主体间各自在文学实践中通过阅读、教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既是彼此交往对话的前提,又可通过这种交往对话得以升华,形成不断涵括人类普遍文化价值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共通感。
(3)深厚的文化(或审美)经验、准确的精神分辨力、良好的文化(或审美)判断力是建立主体间价值认定的基础。异质文学问共通、共同、共享的价值标准只有经过这种价值认定才能建立起来。
5.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6. 简述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关系在西方欧美和东方中国都是共同的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从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中寻找双方共通的规律,这种共通规律也是从文学与宗教的差异性中显现出来的。
(2)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
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而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由于中世纪在西方文化发展史卜形成漫长的统治,所以在历史的早期,宗教即携带着它的信仰渗透于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中,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
(3)中国以儒、道、释统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在这种统称中我们已经无法把文学从儒、道、释三种宗教形态中界分出来,可以说,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己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上的影响。
7.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8. 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
(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9. 20世纪译介学的发展主要围绕哪些概念进行? 其学科内涵是什么?
【答案】(1)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的概念
①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文化建构”这个概念将翻译视作创造力量,借此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服务于各种文化及社会功能,从而建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本身。
②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问题,主要争论在“理论上不可译”而“实际可译”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进行。
③60至70年代,“等值”成为核心概念,其理论出发点是承认语言与文化中存在“共核成分”,因而尤为关注译文分析工具及其评价标准问题。
④80年代,译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兴趣是跨文化交际问题,尤为关注“译本的相对自主性”这个核心概念。
⑤90年代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翻新,方法林立,学术范式开始文化转型。此前几十年内相继交替出现的各种概念开始交汇整合,“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为译介学研究注入理论内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概念的学科内涵
①译文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该译本是否可以身临其境,与译本读者“心心相印”。
②译介学也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③翻译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10.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1)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也必然地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