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美术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30年代诗意现实主义

【答案】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影片大都以法国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主张在表现日常生活的真是图景的同时,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表达出某种诗情画意。诗意现实主义鼎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让•雷诺阿。雷诺阿最重要的影片是《幻灭》和《游戏规则》,通过讽刺资产阶级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揭示出说谎和尔虞我诈是战前法国社会生活不可违背的规则,谁企图违反规则,谁就会成为牺牲品。

2. 《长篇连续广播》

【答案】《长篇连续广播》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文学、评书连续广播节目。始于1954年5月连阔如说的《三国演义》评书。1958年开办《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1964年改名《小说连续广播》,次年改为《说新书》。“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4年恢复播出。1987年改名《长篇连续广播》。每天播出1次,重播1次,每次30分钟。

3. 李斯特

【答案】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誉为“钢琴之王”。李斯特的创作主要有钢琴和管弦乐,其钢琴作品往往具有辉煌的效果,充分拓展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帕格尼尼狂想曲》等都是一此高难度的作品,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

李斯特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乐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推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4. 西部片

【答案】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最古老的样式之一,主要是指以美国西部微故事背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西部片被认为是最能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的影片类型。在西部片中,有着极易辨认的图像符号:荒凉的千里平原、尘土飞扬的沙漠、峰峦起伏和巨大的山岩,紧身裤、皮上衣、子弹带,身骑骏马来去自由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这些符号,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西部片的情节一般比较简单,善良的白人移民受到威胁,英雄牛仔除暴安良,结局总是以惩恶扬善为结局。《关山飞渡》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部片之一,这部影片既表现了个人的风度、道德规范,又充分表现了一种社团的价值。

5. “能”与“狂言”

【答案】“能”与“狂言”是指公元14至17世纪产生于日本的综合了田乐、猿乐和其他民间技艺的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到公元19世纪后期,人们将其通称为能乐。“能”是典型的贵族艺术,具有典雅、庄重、幽玄之美,其文学剧本叫“谣曲”,以演唱为主,也有歌舞、对白,文辞典雅华丽,讲究韵律,戏剧内容多表现悲剧或正剧故事。“狂言”一词据说来自汉语“狂言绮语”,意为夸大其辞、疏狂放荡,类似于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幕间短剧,以诙谐、搞笑、耍闹的手法显示自身生动、活泼的喜剧特点。

6. 彩陶

【答案】彩陶也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主要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装饰有花纹的陶器,这些陶器绝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的,表面无釉,绘有黑色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少量的人物纹。其样式造型,主要依据当时生活的需求而创造。彩陶作为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了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7. 经文歌

【答案】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和俗乐的结合。缓慢的圣咏作为持续调,用拉丁文唱教义; 在上方或下方有两个快节奏的声部,以民间或游吟诗人的歌调,用本国语唱世俗性的歌词。几个声部各行其是。到后来,圣咏的持续调干脆被乐器所取代,这是宗教音乐被世俗音乐改造的典型例证。

8. 梆子腔

【答案】明末清初的戏曲声腔。明末清初形成于山陕交界的黄河两岸,有“山陕梆子”之称。清初,梆子腔被称为“乱弹”、“西调”等。乾隆年间,梆子腔名旦魏长生进京轰动剧坛,梆子腔流行全国,发展出各地特色不同的“梆子”,形成庞大的声腔体系。梆了腔的共同特点是以梆击节,有胡琴伴奏。

二、简答题

9. 简要论述你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答案】(1)京剧艺术的渊源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融汇,衍变成为京剧。于是京剧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2)京剧艺术的发展

历经数千年,京剧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三个阶段,其具体表现为:

①孕育期

a.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的双庆班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与此同时,三庆徽班落脚京城,一度成为京城主流。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

b.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

②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形成标志分别为:

a. 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

b. 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

c. 行当大体完备; 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d.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

③成熟期

1883~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他们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④鼎盛期

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戏剧剧目,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历经数千年,京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鼎盛期,表现为:

a.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他们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同时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京剧艺术上的成熟。

b. 20世纪20~40年代

20世纪初的社会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京剧繁荣的标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梅尚程荀、余言高马及金郝侯萧流派争奇斗艳。并且每个流派的创始者都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

c.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京剧也呈现出艺术上的全新状态。50年代末,京剧出现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