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优戏的发展状况。

【答案】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优戏迅速发展,其中的戏剧因素也在不断加强,虽然这时的歌舞优戏还处在萌芽的戏剧表演状态,却对后世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1)汉代流行的一种歌舞表演叫做“角抵戏”。角抵,是两个人摔跤或拳斗,而“戏”的字义本身即带有竞技之意。汉代最为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讲述了东海人黄公,年少时武艺高强,能够制蛇御虎,年老后气力衰竭,最终为白虎所杀的故事。由于《东海黄公》已是一种故事表演,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中国戏剧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开端。

(2)歌舞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歌舞表演为主。来自西域的“拨头”表现了一人之父为虎所伤,遂上山找寻父亲的故事。共有八段音乐,演员披头散发哭泣着表演,较之无唱无白的《东海黄公》有了更多歌舞成分。“大面”又称“代面”,是一种戴面具表演的歌舞形式。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大面出于北齐,源于兰陵王因为容貌俊美缺乏杀气,故而戴着木刻面具与敌人作战的故事,人们据此编成了著名的大面戏《兰陵王入阵曲》。这种戴面具表演的形式对后世戏曲中脸谱的勾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于北齐的《踏谣娘》是歌舞戏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表现了一位苏姓郎中酗酒后殴打妻子,其妻哭诉于邻里的情节,表演形式且步且歌,载歌载舞,众人帮腔。这是古代一出讽刺性戏剧,作品中男扮女装、小丑扮相以及一唱众和的形式,都说明了中国戏曲中的传统表现手段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3)参军戏以调笑滑稽为主,其中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苍鹘”,参军戏最初以说白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管弦伴奏。唐代诗歌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骼”的描述,可知这种形式在唐代仍十分流行,直至宋杂剧兴起后才走向衰落。

2. 简述戏剧的审美特征。

【答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样式,戏剧除具有综合艺术所共有的审美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

(1)戏剧性

戏剧性是戏剧的生命。戏剧性不强的戏剧,缺乏活力,很难激动人心。

戏剧性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戏剧动作、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在具体的戏剧作品里,这三者是浑然一体的。它们既是戏剧的传输手段,又是鉴赏者把戏“看”懂的入戏钥匙。鉴赏者往往是通过戏剧动作去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戏剧冲突去把握戏剧的思想内涵,通过戏剧情境去把握戏中的情绪气氛的。

(2)动作性

动作性是戏剧性的基础,也是戏剧性的直接显现。一部好的戏剧能否引人入胜,戏剧冲突是

最重要的原因。冲突是产生戏剧性的基本方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安排故事结构、刻画人物形象的,而戏剧冲突主要靠动作来表现,没有动作又哪有戏剧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具有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等特点。集中性要求戏剧的情节和动作必须是集中统一的; 紧张性要求冲突要环环相扣,抓住观众的心理; 曲折性要求戏剧冲突的设置必须奇特曲折,不可过于直白。让故事一波三折,来显现冲突形成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

(3)假定性

任何艺术都有假定性,但戏剧的假定性更为突出。

戏剧是舞台演出的,人物活动的环境是用布景创造的假定的现实空间。演出的时间固定,表演者在两三个小时内要演几天、几月甚至几年、几十年的事情,所以时间也是假定的现实时间。化妆也用浓墨重彩,形体动作也比日常生活里的动作大大地夸大了,同样充满了假定性。戏剧的特点正是以假代真,假中求真。

(4) 剧场性

戏剧是在剧场里演出的。戏剧艺术这种创作条件就形成了它的剧场性的特点。

戏剧的中心环节是演员的表演。表演的依据是剧本,表演的处所是剧场。表演是供人欣赏的,欣赏者即观众。所以演员、剧本、剧场、观众是戏剧的四个基本要素。戏剧表演具有多度创作的特点。一部戏剧往往先由剧作家写出剧本; 再由导演分析剧本,进行再创造; 然后由演员表演出来,对所扮演的角色再一次进行创造。离开了剧场,离开了演员的表演,也就没有了戏剧。

(5)表演性

戏剧是一门表演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鲜明的综合艺术特点

剧本是文学,加上舞台美术、化妆、服装、道具、音乐音响、甚至舞蹈,戏剧演出可以变得丰富多彩。

②演员艺术

戏剧是综合艺术,但它更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这个辩证统‘体的中心应该是表演艺术,它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一切的综合艺术元素都从属于表演艺术并为表演艺术服务的。

3. 对戏曲源头进行简要概述。

【答案】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宋金时代形成比较完备的戏曲艺术形态。其源头主要是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和滑稽表演、傩舞与傩戏。

(1)戏曲源自民间歌舞。原始社会以来,民间娱乐和祀神的歌舞中孕育着戏剧性的因素。“傩”、“雩,’、“蜡”等全民性祭祀仪式活动中,出现了巫觋装扮人物,以歌舞娱神的表演。秦汉、南北朝、隋唐以来,民间歌舞中出现了著名的歌舞戏。

(2)戏曲源自民间说唱。韵散相间的叙事性的说唱艺术,对戏曲剧本的样式和戏曲音乐唱腔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魏乐府诗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性因素。唐代,民间说唱艺术进一步发展,都市的市坊间和寺院里,出现说唱活动。宋代产生了鼓子词等说唱的艺术形式。给戏曲的形成提供了文学基础和音乐基础。

(3)戏曲源自滑稽表演。奴隶社会起,宫廷娱贵族之家出现了特殊的奴隶一一优。其任务是以滑稽表演娱乐其主人。史传春秋时代楚国优孟装扮孙叔敖的表演,是戏曲的雏形。唐代宫廷里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色的“参军戏”。

(4)戏曲源自傩舞与。摊是中国古代以卫生防疫为目的的全民性民俗仪式活动,有乡人傩、宫廷傩、军傩等不同种类。周代有驱傩仪式,由巫装扮“方相氏”。宋代,宫廷驱傩队伍里出现了由教坊艺人装扮的将军、门神、钟馗等人物。宋以后,傩仪中有假面舞蹈。有的傩舞带有一定情节性,有的地方傩舞发展成傩戏,傩戏一般是戴着假面表演人物和故事。

4. 试比较院体画和文人画的不同。

【答案】院体画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两种备受瞩目的绘画风格,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画家身份不同

院体画出自隶属官府画院的画家,文人画多为文人士大夫用以抒情寄兴、托物言志的绘画形式。

(2)绘画技法不同

院体画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宋代翰林画家们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强调构图的完美性,叙事性的内容着眼在“事”,以诗意的内容着眼“意”,通过某种场景来传达如诗一般的意境,表现的主题明确。宋代院体画很讲究虚实、主次关系。画面注重取舍,善用空白,留以想象。院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

文人画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以梅兰竹菊自喻,元代文人画家王冕善画墨梅,即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 在形象塑造上,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写,元代倪瓒提出其绘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笔若草草不经意但却情态生动;在用色上,重水墨轻色彩,认为“运墨而五色具”,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强调诗书画三位一体,主张绘画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追求画面中的诗意表达; 作画以书法用笔,在画面题诗以表达心志,这一点在元四家的作品中有明确体现。

(3)整体艺术特征

院体画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 赋色浓艳,华贵富丽; 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有萎靡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院休画多作宣传教化、粉饰太平之用,有一定的政教功能且反应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家们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作画目的在“聊以自娱”,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强调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在创作上不为他人所役,不肯供笑献勤。有着文人的清秀雅致,逸气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