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和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冲突监测,特征整合,一致性序列效应

  摘要


我们的感觉器官,特别是我们的视觉系统,每时每刻都要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输入。有限的视觉系统加工能力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外界信息全部进行加工,选择性注意在这里起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注意的有效调节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维持作用,使人类能够快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事物,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一致性序列效应是选择性注意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致性序列效应是指,一致性效应(冲突效应)受前一个试项类型的影响,不一致试项之后的一致性效应(冲突效应)要小于一致试项之后的一致性效应(冲突效应)。人们通过研究不同刺激类型和任务中的一致性序列效应,来研究该效应的发生机制。然而,关于一致性序列效应背后的发生机制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目前普遍存在两种观点:冲突监测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冲突监测理论认为一致性序列效应是由于认知系统自上而下的调节引起的。他们认为认知系统首先监测到前一个不一致试项的冲突信息,提高了认知控制水平,从而减小了下一个不一致刺激中的冲突效应,表现出对冲突的适应,是一种冲突适应效应。特征整合理论认为这种序列效应并是不由自上而下的调节引起的,而是由于连续两个试项中的刺激特征或者反应特征的重复引起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特征整合,并不需要冲突的监测或者控制的参与。究竟哪种理论可以更好的解释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发生机制呢?本研究探讨了一致性任务中,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和任务难度对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控制的影响,从而为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本研究共包含三个实验。实验一中使用字母Flanker任务,操控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自变量,考察反应刺激时间间隔对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影响,即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的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下的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产生机制是不一样的:当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200ms时,自上而下的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都是产生一致性序列效应的重要机制;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50ms、750ms、1000ms、1500ms和3000ms时,自下而上的控制是产生一致性序列效应的主要机制。实验二选取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1500ms的情况,即只有自下而上控制发挥作用的条件,通过增加任务难度考察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产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本只有自下而上控制发挥作用,在任务难度增加之后,自上而下的控制也参与到冲突的解决中了。实验三选取反应刺激时间间隔为200ms的情况,即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控制都发挥作用的条件,通过减小任务难度考察任务难度对一致性序列效应产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本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控制共同发挥作用,在任务难度减小之后,自上而下的控制消失了。实验二和实验三共同表明任务难度是影响自上而下控制机制是否参与冲突解决的因素之一。
综合三个实验的结果以及相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上而下的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都是产生一致性序列效应的重要机制。自下而上的控制是一种最基础的机制,它容易受反应刺激时间间隔的影响,并且反应刺激时间间隔越大,它发挥的作用越小。而自上而下的控制是一种更高级、更灵活的机制,它除了受反应刺激时间间隔的影响之外,还受任务难度的影响,并且可以根据当前的任务需要对信息所带来的冲突进行调节。三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一致性序列效应机制的探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研究系统地对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的一致性序列效应机制进行了探索,并且同时考察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机制,对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