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触摸“心灵的童话之旅”——教育视域中G老师童话观的叙事研究

关键词:教育视域,幼儿教师,童话观,叙事研究

  摘要


 儿童非常喜爱童话,童话与幼儿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大量研究证实,目前基于童话的儿童教育教学问题重重,幼儿教育领域童话精神缺失。究其原因,“幼儿教师的童话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目前理论界与实践领域对“童话观”的关注严重不足。其中,为数不多的涉及“童话观”的研究也多是从儿童文学的视角探讨童话理论家与创作者的童话观,而在教育视域中对“幼儿教师”的童话观进行探讨还尚无前例。因此,把幼儿教师与童话两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诠释幼儿教师的童话观及其特征,并探究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寻找幼儿教师童话观更新与提升的方法与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将首先从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童话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与多元透视,以期为幼儿教师的童话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作为本文对幼儿教师童话观进行分析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G老师为个案,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观察等多种途径对G老师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与教育故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G老师童话观存在的真实而鲜活的现实场景。进而对G老师的童话观进行了内容解读以及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就幼儿教师童话观的更新与提升提出了一些方法或建议。
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与学理性的思考,本研究从民俗到心理探究了童话的根源,从词源、故事来源、媒介流变等角度对童话概念进行探源。此外,通过在教育视域中对童话的多元透视,本研究认为:(1)童话寓含着人类深刻的哲学追问与美好愿望;(2)童话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和信息的载体;(3)童话是用幻想构筑的引人入胜的“奇境”;(4)童话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标准是游戏精神;(5)童话切合了儿童万物有灵的认知思维特点;(6)童话是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储藏库;(7)童话在教育过程中是作为教育环境的媒介。这些都是幼儿教师童话观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也是本研究对G老师的童话观进行分析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从“G老师的生活经历”、“教育情境中的G老师”、“G老师‘说’童话”、“其他人的声音”四个主题描述了G老师的“故事”。通过对“叙事”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1)G老师的童话观具有很浓的“儿童本位”的色彩。首先,在他看来,童话是拟人化、幻想性的超现实的故事,幻想性是童话很重要的特征,拟人、幻想、魔法、神化等是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童话可以是文学的、影视的、图画书的等各种形式,而且他还意识到儿童心理层面的童话的存在。其次,从童话的教育价值方面来说,G老师比较注重童话对儿童的语言文学、道德、情感、社会交往等面的价值,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对儿童审美能力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谈到童话对自身的价值,G老师认为理解童话能够让自己更贴近儿童、改善教学,忽略了童话对自身的本体价值。第三,G老师认为童话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教学目标有关,具体包括:以童话为内容进行教育;在童话情境中进行教育;以童话的精神贯穿教育始终,让教育焕发童话色彩。
(2)G老师的童话观具有个体性、实践性、隐含性、动态性以及相对稳定性。而且其童话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与反思;多种观念(包括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儿童观、课程观等);学科与专业背景;童话理论知识;幼儿园相关的学习机会。
(3)为了幼儿教师童话观的提升与更新,主观方面幼儿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自我反思与叙事探究;客观方面需要完善职前的幼儿教师教育、丰富职后的幼儿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