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

关键词:表征动量;注意;干扰刺激;双任务

  摘要


Freyd和Finke(1984)发现个体对运动刺激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刺激运动方向发生向前偏移现象,并将其定义为表征动量(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随后,研究者发现变化的音高和亮度等刺激也能产生偏移。研究者不断拓展表征动量的外延,提出了广义的表征动量:个体对变化刺激的最终状态的记忆朝变化轨迹发生正偏移

视觉信号由视网膜传到大脑视觉皮层并作出反应需要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视觉刺激会沿着原来的运动轨迹继续向前运动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对某点的视觉信号作出反应的瞬间,那个视觉信号已经不在当时它在视网膜上投射出的那个位置。我们的大脑为了校正这个时间差,形成了一种补偿机制——表征动量。

这个机制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准确定位运动物体起关键作用。而在狩猎的时候更加重要,所以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根据经验,进化出了这样的补偿机制。

前人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目标刺激的特征,刺激物的展示方式,所处环境,观察者特征等都会影响表征动量的产生于大小,有的稳定地正向影响,有的稳定地产生负向影响。而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则一直没有定论,有的研究发现注意的集中会抑制表征动量的大小,有的则发现相反的规律。本文依靠对前人实验中一些质疑与改进,进一步研究了注意对表征动量的影响。

实验一使用干扰刺激范式,对比了没有干扰刺激与引入干扰刺激条件下产生的表征动量大小是否有差别,结果发现在引入干扰刺激,争夺一部分注意后,表征动量变大。

实验二使用双任务范式,对比了单任务与双任务条件下表征动量的大小。结果发现双任务条件下表征动量变大,

由于实验一与实验二都是被试连续进行两个实验,因此表征动量发生改变也可能是由于疲劳引起。因此实验三要求被试连续进行两次同实验一中的干扰刺激任务,结果发现两次得到的表征动量大小一致。因此可排除疲劳引起表征动量改变的可能性。

综合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有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在干扰刺激范式中,随着干扰刺激引入,被试注意下降,表征动量增

大,因此注意抑制表征动量的大小.

(2) 在双任务范式中,随着并行任务的引入,被试注意下降,表征动量增大,因此注意抑制表征动量的大小。

(3) 虽然双任务范式相比干扰刺激范式会夺取被试更多注意资源,但表征动量的大小并没有因此进一步增大。所以表征动量并非随着注意的减小会一直增大,而是会稳定在某个数值左右。

(4) 在本研究的实验长度下,不存在疲劳效应,即实验一与实验二表征动量的差异完全由干扰刺激与并行任务的引入导致注意力下降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