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826现代汉语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如何看待词、语素和短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请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例子简要阐述。

【答案】(1)词、语素和短语之间的差别

①三者的含义不同

a.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b. 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 它既是词汇单位,也是语法单位。

c.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固定短语和自由短语。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与之相对的是自由短语,它是由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

②月者的语法作用不同

a. 从词的定义来看,用能否“独立运用”(单说单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不能扩展)来区分词和短语。例如:他又来送信了。“他、来、送、信”都能够单说,可以单独做句法成分,余下的“又”能单独做句法成分,“了”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即可以单用,也是词。这种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就是剩余法。所以句子中的成词语素只要不与别的语素组词,便都是能独立运用的单位——词。

b. 区分词和短语的方法是扩展法。不论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都可以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开关”作为一种电器的名称,是一个词,在“我买了一个开关”这个句子里,它是作为一

,个整体来运用的。如果分开,例如“这种装置开和关都很自由”“开、关”成了表示动作的两个

词,同合在一起所表示的意义就不同了。同理,“骑兵”不能扩展,是一个词,“骑马”可以扩展

,便是短语。,在“这件事,我很头痛”中不能扩展,是一个词; 在“我(“骑了一匹马”)“头痛”

,便是短语。这种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或今天头痛”中,可以扩展成“我今天头真痛”

插入法。

(2)词、语素和短语之间的联系

语素、词和短语是语言的重要语法单位,分别是由较小的一层组合成较大的一层,由语素组成词,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短语,三者是不同层次的语法组合单位。如语素“鲜”、“花”组

,而这一次由可以和其他的词组合成短语——“美丽的鲜花”合成词“鲜花”。

2. 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久为人所传诵。

B. 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砂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 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 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 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答案】(1)A 组

①因为原句引用了苏轼全诗作为同位语,宾语“诗“前成分过长,形成了结构拖沓,使得第一分句表意支离。

②改句将全诗作为的宾语,将“诗“这一陈述提前,主题鲜明,简化了原句形式,语句通畅。

(2)B 组

①原句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由“告诉他”组成了一个句群。多次重复的“告诉他”,“还告诉他”,有语句重复的之嫌,但也形成了“关切”“担忧”的表达效果。

②改句将告诉的具体内容变为并列的三个分句,用分号隔开,语义上用时间分割,从天热到下班到睡觉前,叙述更加精炼,但少了主观情感色彩,更侧重于客观情形的表述。

3. 简述语体的基本属性。

【答案】语体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系统性。从形式上看,语体是由言语行为所运用的各种语言材料和手段,如词语、句子以及修辞手段等构成的特征系统,在每一个层面上又有一系列子系统,例如书面语体中,公文语体要求在词语层面上明显地选择带有浓厚书卷色彩的词语,甚至古语词; 句子结构完整,关联成分齐备,有固定的语篇格式等等,这些就构成了公文语体的系统特征。

(2)稳定性。语体是语言符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特征系统,一旦产生,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该语体的表达形式在各个层面上具有约束效应,人们必须遵守这一约定,充分体现和发挥语体的社会交际功能,完成交际任务。

(3)开放性。作为语言符号的交际功能变体,语体是在运用中形成的,同时,它也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分工的细密而进一步分化。因此,语体系统在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必然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开放状态中。

4. 什么是汉语的音节? 音节结构分析的声韵调分析法来自何处? 有何特点?

【答案】(1)汉语的音节结构也是发音时喉头肌肉的每一次紧张度增而复减形成的。

(2)汉字的字音正好是一个音节,分析字音的术语来自我国传统的音韵学。

(3)汉语的音节指声韵结构,但必附有声调。汉语传统的字音分析法是反切上字表声母,声母在字音前段,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零声母。反切下字表韵母,韵母同时附有声调。声韵调分析法中,声韵结构是由音素组成,音素是音段成分。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是超音段成分。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字音不仅仅是声韵结构,每个字音都有声调。所以特别适合用声韵调分析法。这是汉语音节结构特点,也是汉语的特点。

5. 举例说明如何把简缩法和类比法结合起来运用。

【答案】简缩法和类比法往往可以结合起来用。碰到一个较长或较复杂的句子先用简缩法把基本结构找出来,如果对这个简缩后的格式是否正确表示怀疑,就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例如:

我把事情不办完就不离开这儿。

先用简缩法找出基本结构:“我把事情不办完就……”。这个格式是否正确,可以用类比法来检验:

*①我把门不关上就……

*②我把头不烫好就……

*③我把话不说清楚就……

这个格式显然站不住,正确的说法是:

①我不把门关上就……

②我不把头烫好就……

③我不把话说清楚就……

可见,原句也应该改成“我不把事情办完就不离开这儿”。

6. 普通话连读变调有哪些规律?

【答案】普通话的连续变调是指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的现象。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以下情况中的变调规律如下: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例如:

214+214——35+214水果了解领导

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捧起等等讲讲想起

b.214+轻声—21+轻声:姐姐嫂子毯子奶奶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十35+214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

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十21+35十214。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