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数学系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

【答案】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据以衡量对最终目标所产生的初步影响。一般货币政

策的中介目标满足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 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运行的宏观经济总体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

2. 完全挤出(completely crowing out)

【答案】完全挤出,与部分挤出相对而言,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等量下降的经济效应。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货币供应量是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的惟一因素,当其他变量C 、I 和NX 保持不变, 政府支出増加时,政府不得不在信用市场上与私人借款人争夺资金以支持庞大的政府支出。这样会导致利率水平 升高,这会提高进行计划投资和消费的融资成本,并会减少净进口量。造成的结果是私人支出水平下降,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政府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完全被由此带来的私人消费、投资等需求的减少所抵消。

3. 物价稳定(price stability)

【答案】物价稳定通常被中央银行界定为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的状态,被越来越多地当作货币政策的目标。物价稳定对于经济长期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的,主要因为:①物价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増加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危害到经济的増长,且价格不稳定最极端的情况-恶性通货膨胀已经被证实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严重危害;②通货膨胀会增加规划未来的难度。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对未来支出进行筹划,还可能造成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紧张,导致利益集团间的冲突。成功的货币政策通常盯住某名义锚,保证名义变量处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促使形成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维持物价的稳定。

4. 货币理论(monetary theory)

【答案】货币理论是指研究货币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广义的货币理论不仅包括货币供求理论,还包括利率理论、汇率理论、货币危机理论和通胀、通缩理论等。

本书中所指的货币理论是狭义的概念,只包括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两部分。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货币 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量的理论。由于分析的角度、方法不同,存在多种货币需求理论,包括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等。货币供给理论则是关于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其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等。

5. 固定投资(fixedinvestment )

【答案】固定投资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对新资本品的支出,包括企业固定投资和居民固定投资。企业固定投资是指工商企业用于设备、建筑物等方面的支出,居民固定投资是居民购买住宅的支出。

6. 浮躁情绪(animal spirits)

【答案】浮躁情绪是指影响消费者和企业支出意愿的乐观情绪或悲观情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引入了这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企业家做出投资决策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对投资的影响。企业家进行一项投资,往往不是理性地进行冷静周密计算之后做出决定,而是 一时受一种油然而生的乐观情绪影响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意到私人投资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估算,而且还受到企业家一时一地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二、简答题

7. 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基础货币一般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两部分组成, 因此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 具体说来就是影响两部分的因素: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①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越多, 基础货币量増加。

②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 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増加。

③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以及外汇的数量。买进有价证券和外汇, 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増加。

④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如果中央银行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

(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因素

①公众收入増加和消费倾向。公众收入增加, 手持现金量也会增加, 消费倾向的变化也会引起现金量的复杂变化。

②物价变动状况。在币值不稳定和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 往往会出现提取存款、手持现金、抢购商品等混乱状况。

③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发展、就业人数增加、集贸市场扩大等因素往往会促使流通中现金量增加。

④存款和现金比例变化。如收购农副产品付现比重提高, 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的付现等, 也会促使现金流量增加。

⑤信用开展程度。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非现金结算的广泛开展等, 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

(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 就我国而言, 假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先前的资产负债已经平衡, 基础货币就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

8. 什么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国家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答案】(1)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和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事前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 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 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 确保实际物价上涨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

这一新的政策框架的特点是:①抑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惟一的政策目标, 政策当局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目标通货膨胀率并向全社会公布;②货币当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 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与否, 成为评价货币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为此, 中央银行享有充分的独立性;③新的政策改革使得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再重要, 中央银行的政策反映主要根据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是否偏离公布的目标而定。

—些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是因为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相比, 它具(2)

有很大的优点。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而克服了传统框架下单纯盯住某种特定金融变量的弊端:

①増加了政策透明度。公众可对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及政策调整依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的实绩进行评估。

②赋予了中央银行最大的政策灵活性:(a )强调了反通胀, 社会公众对单一金融变量的关注程度下降, 使中央银行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综合运用多方面信息对本国经济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b )在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 央行在物价指数和目标通货膨胀率的确定、反通货膨胀路径的选择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③通货膨胀目标有利于解决通货膨胀难题。因为货币当局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声誉, 使社会公众相信中央银行至少不会一旦遇到外来冲击就放松银根, 扩大货币供应;另一方面, 货币当局在真正遇到严重外来冲击时可以适度调整货币政策, 缓和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选择通货膨胀指标序列的原则:①可测性, 即该指标的精确数据可以在较短时间得到, 并且事后不需要太多的修正;②相关性, 即该指标能真实的反映货币对商品价值的变化;③可控性, 即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 一次性冲击应能有效地剔除。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