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关系学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

【答案】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 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 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2. 媒介生态环境

【答案】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总称称为媒介生态环境。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介生态环境不同,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度中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社会系统所决定的。

3. 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又称睡眠者效果,由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 海德的平衡论

【答案】海德的平衡论,即不平衡状态在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改变; 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抗拒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5.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6. 地球村

【答案】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己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7. 小媒介与大媒介

【答案】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一一“大媒介”(bigmedia )和“小媒介”Csmallmedia )。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大媒介则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8. 自我投射

【答案】自我投射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换言之,自我投射就是名为说他,实则谈己; 表面上像在陈述实际情况,而实际上却是在表达主观印象,并且这种对自我感受的表达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拉斯韦尔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总计达600万言之多。1948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的文章。对传播学来说,这是一部纲领性的力作,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其对传播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

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p 、说什么(C9a}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 )、对谁说(ToWhom 、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这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SW 模式显示出来。

(2)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传播活动有三大作用: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后来,美国社会学家赖特又在这三大功能上增加了第四项功能—提供娱乐。

(3)指出或隐含了传播研究的两种形式。

①把传播活动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找出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点体现在传播五大要素的论述上。

②把传播系统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这一点包含在传播二大功能的阐释中。

10.媒介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请从范式变迁的角度简述传播学效果理论的发展。

【答案】20世纪,媒介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在此之后,媒介效果研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寄予高度期待,同时又有深深的担忧。“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在这个阶段盛行。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因此,大众传播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第二阶段: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开始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

①“传播流”研究,即研究从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0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年出版)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01960年出版)。 ②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在二战期间的大量实证研究为代表,主要研究受传者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这一类型研究将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3)第三阶段: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批评,宏观效果理论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识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这些理论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②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③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90年代以后,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效果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11.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己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