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方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J 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2. “两级传播”模式

【答案】“两级传播”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传播阶段,信息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群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一意见领袖一一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模式。

3. 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4. 网络原生媒体

【答案】网络原生媒体是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5. 信息社会

【答案】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被提出来的。从60年代末起,日本一些学者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的《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的报告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视点与课题》等等。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的《后下业社会

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这两部著作,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的。

6. 网络文化

【答案】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现代人类文明在网络慢慢流行后续渐被影响,网络风气有时亦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如香港的巴士阿叔事件与韩国歌手PSY 的歌曲江南Style 等。

7.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答案】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里,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分为三种,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指导行动。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功能:①传播态度与情绪; ②辅助语言传播; ③代替语言。

8. 跨媒体

【答案】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首先,受众需求是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跨媒体传播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人类从来没有感觉到媒介技术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它能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最后,各种媒体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是跨媒体传播的市场动因。

二、简答题

9. 传播学的创始人有哪些?

【答案】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和李普曼被认为是传播学的创始人,他们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的产生。

(1)拉斯韦尔(1902-1977)

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曾有位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①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传播者’夕、“内容”和“效果”等要素。

②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为世人所熟知。凭借其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这一句震撼学术界的话就是“谁:? 说些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三种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2)勒温(又译为卢因,1890-1947)

勒温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等。他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这也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原因。

(3)霍夫兰(1912-1961)

霍夫兰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他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前者中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对传播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 后者涉及一系列命题,引发了一系列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拉扎斯菲尔德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1948), 《美国士兵一一述评》(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等。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一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他对传播研究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创立的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力一法的开创者。

(5)李普曼(1889-1974)

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也是美国伟大的专栏作家,在传播史上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

他的《舆论学》一书最广为人知,是新闻史上最早对舆论传播现象做出系统梳理、总结与探讨的著作。他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如“刻板模式”),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此外,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伪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他指出,每一份报纸都是一系列把关结果的决定。

10.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案】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一一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