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及新闻采访与写作(加试)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案】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 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3. 恐惧诉求

【答案】恐惧诉求又称警钟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 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4.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于1920年8月15日发起创办的周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劳动界》周刊内容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下人的觉悟,共出版了24册,7927年1月终刊。

5. 解释性报道

【答案】解释性报道是指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它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主要包括:

①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②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③重要的科技成果; ④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6. 符号

【答案】符号是指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粗略地看,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7.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8.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二、简答题

9. 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完善。巴斯认为,在麦克内利的模式中每个把关人都处于等量齐观的地位,彼此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从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环节中看不清哪道关口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需引起注意。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巴斯经过分析,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中不可能有闻必录,他总得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事实上如今人们所感受到的绝大多数信息正是由记者挑选的、提供的。

(2)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新闻还是社论,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面,不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都得经过一番修剪。这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如果说记者主要是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看什么,那么编辑则决定人们怎样看。

10.简述在伊利诺伊大学,施拉姆为传播学所做的意义重大的事情。

【答案】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早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时候他就为传播学的创立打下了意义深远的基础,做了以下两件事:

(1)《通信的数学理论》的出版

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所办的第一件有益于传播学的事情,就是出版信息沦的代表作《通信的数学理论》,这是信息论的奠基之作。这部名著的问世不仅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而且也对传播研究发生重大影响。

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原是一篇论文,登在《贝尔工程技术杂志》上。一次,施拉姆在翻阅资料时偶然地发现这篇论文。于是,他读后决定由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当时他己敏锐地洞见这篇还默默无闻的文字所包含的重要价值。《通信的数学理论》一出版,便很快引起学术界的瞩「。如今,申农、韦弗以及《通信的数学理论》己是谈论信息论时所常提及的著作。

(2)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

这是他一生创办的几家有名的传播研究所中的第一家,它的成立第一次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地。从此传播研究便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传播研究也由此开始走上正规化。

11.媒介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请从范式变迁的角度简述传播学效果理论的发展。

【答案】20世纪,媒介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在此之后,媒介效果研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寄予高度期待,同时又有深深的担忧。“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在这个阶段盛行。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因此,大众传播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第二阶段: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开始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

①“传播流”研究,即研究从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0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年出版)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01960年出版)。 ②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在二战期间的大量实证研究为代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