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人感应
【答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 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2.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3.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4.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5. 欲合性
【答案】理欲合性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他认为“理”、“欲”都是人性的内容,反对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说法。仁义礼智等先验道德原则同人的生理欲望均
是人性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不可偏颇。他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天理须体现在人欲中。人的生理欲望很重要,但不可以没有节制。只要个人的欲望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时候人欲就是天理。他还进一步用“互为合体”来说明理欲的关系。即声色臭味不能违背仁义礼智,必须以之为原则根据; 而仁义理智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空而不实的抽象存在,它就体现在声色臭味的人欲中。
6. 《白虎通》
【答案】《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经典著作,由班固等人依据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经学辩论的结果编纂而成,共四卷。该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与俄纬之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了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 其所列门目,基本规定了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以及伦理原则等,实际这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根据的国家法规。《白虎通义》把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和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种种自然现象相比附,以神化封建秩序与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宣扬“三纲”、“五常”、“六纪”。它还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
7.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8.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二、简答题
9. 庄子的“心斋”精神修养
【答案】(1)“心斋”“心斋”是庄子提出的特殊的精神修养方法,在庄子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提出
气自斋”是庄了通过假托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对话来阐发的。《庄子·人间世》篇云:“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
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耳来听,可能执定于耳闻,不如用心去体会; 用心去体会,期待与心境相符,尽管提高了一层,仍不如用气去感应。气无处不在,广大流通,虚而无碍,应而不藏。所以,心志专一,以气来感应,就能达到空明的心境,自然合于道妙。
(2)“心斋”的内涵
①“心斋”是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字面意思是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
②“心斋”是中国最早的主体自我意识理论,这是一个经过从“生理”到“意识”再到“无意识”三个不同层次的自我反省系统。庄子的“心斋”心斋,是一种精神上的斋戒,是摒除感官杂念,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使心境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心斋”除去了思虑知识,使心虚而“同于大通”在此情形中所有之经验,即纯粹经验。
10.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 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 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每个人或物的本性又都有他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改变。因此人皆需安于自己的性分,安于性分即顺从名教,也就是顺从自然。
总之,郭象由“名教”合于“自然”推论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可称谓“名教自然论”。他把个人内在的本性同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使“名教”获得了一种自然合理的形态,使“自然”在一定形式下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
11.简述王夫之的“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的思想。
【答案】“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在道器关系上坚持的思想。他说:“下天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