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2.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3.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4.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5.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
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6.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7.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8.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二、简答题
9. 道学在南宋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在北宋时期,道学主要继承了明道的“识仁”、“体仁”之学,以谢良佐和杨时为主要代表。
他们集中注意于体验未发、反身格物、识仁等问题上; 在功夫论上,强调直觉和反观内省。谢良佐以生释仁、以觉言仁; 杨时也提倡身体心验,李侗则强调“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用反身而诚代表格物。到了张九成时期,道学甚至趋向于禅学化。朱熹将其扭转为重视客观性、知识性的路向,把内向的体验转为哲学辨析,形成了南宋道学发展的基调。
10.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
(2)取实予名
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指出名与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经上》说:“举,拟实也。”即“举”是指摹拟客观对象。即“实”是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 名词、概念是用来表达客观对象的,是第二性的。后期墨家还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对公孙龙提出事物属性或概念可以独立“自藏”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3)以名举实
在“以名举实”原则的指导下,后期墨家把概念分为二类:“达名”(普遍概念)、“类名”(特殊概念)、“私名”(个别名称),并指出它们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别为:“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 “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11.略论韩非的人性论。
【答案】韩非子是先秦性恶论的集大成者。
(1)皆挟自为心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虽然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但可以通过教化来将其改变,而韩非认为人之恶的本性不能也不必改变。他的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论,正是建在其“皆挟自为心”(《外储说左上》)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自为”是指自己为自己打算,自利、为己之意。这就把性恶论发挥到了极端。
(2)好利恶害
韩非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又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韩非认为,人性莫不自私自利,人都如同动物一样趋利避害。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利为基本原则,人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利害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莫不皆然。整个世界乃是“君臣交计,父子相为”的无情世界。
(3)君主可利用人的爱利恶害
韩非提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无须改造,这正是君主可加以利用的对象,也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有利条件。君主可以利用人的爱利恶害来掌控臣民,也正是趋利避害之本性才使君主所掌控的赏罚二柄、生杀大权能起作用。韩非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自为心”这无疑为他极端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