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2.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摄像的一种物质,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3. 一心三观

【答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即空观、假观与中观。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4. 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他指出,《春秋》要求大一统,但现在百家都有各自的要旨,并相互参差抵悟,这就使得统治者无法完成统一。另一方面,如果法令制度经常变更,臣下和人民可能会不知所守。因而只要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言论,就应当将其兴起的根源杜绝,使得他们不能与儒家争道。这样天下就有了一致的条例准则与明晰的法令,人们便会知所从。此后,在学术与仕进方面,儒家被定为一尊。最初,独尊儒术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和稳定国家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白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工具,严重禁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5.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答案】“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6.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7. 欲合性

【答案】理欲合性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他认为“理”、“欲”都是人性的内容,反对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说法。仁义礼智等先验道德原则同人的生理欲望均是人性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不可偏颇。他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天理须体现在人欲中。人的生理欲望很重要,但不可以没有节制。只要个人的欲望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时候人欲就是天理。他还进一步用“互为合体”来说明理欲的关系。即声色臭味不能违背仁义礼智,必须以之为原则根据; 而仁义理智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空而不实的抽象存在,它就体现在声色臭味的人欲中。

8.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二、简答题

9. 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荀子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认为,人的力气不如牛,走路不如马,为什么牛马反供人驱使呢? 这是由于人能结成群,而牛马则不能。“能群”不是指普通的合群,而是指能组成社会。荀子进一步又把“分”看成“群”的必要前提。

(2)“分”的含义

①社会生产上的分工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

②封建等级制度

荀子指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

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在此,他把等级制视为“天下之本”的根本的“分”这就是“分”的主要含义。

③设立一个“分之枢要”的国君

国君通过制定礼义来确立“分”通过设置官职来对人民进行统治,从而巩固“群”。

10.简单“学至于行之而止”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荀子》。

(1)翻译

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

(2)含义

荀子的知行观集中表现在“学至于行之而止”这个命题中。他认为认知的关键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行”不是指人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的地步。

11.简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仁政”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策略方针。

(1)以“仁心”行“仁政”

①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由于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心”行“仁政”这之中贯穿了孟子以道德理想转换和提升现实社会政治的治国理念。

②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的推恩原则:“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③他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指出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只有爱民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2)制民之产“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他主张“制民之产”认为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人民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他统治者应该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一定土地使用权,人民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还应当轻摇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梯忠信”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3)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认为政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民心的向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