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述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变革及其意义。
【答案】(1)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①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园地。形形色色的观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些相互辉映,互为补充; 更多的是互有矛盾、相互排斥,思想交锋,甚至激烈的思想论战时有出现。这一切都是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展开的。当时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旧思潮的激战,即拥护与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双方争论; 二是论战,有著名的三大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三是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时论。三者特点与性质各异,但报刊让各方充分发表看法,还把反映各种观点的材料汇集起来供读者分析。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我国报刊政论得到充分的运用与发展,树立了优良的政论传统。到“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也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段。《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旧思想、旧文化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嘻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③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戊戌维新前后,曾出现少量白话报刊。《新青年》出版前后,报刊、教科书、应用文仍然几乎全部是用文言文写作,因而《新青年》第1卷也全部是文言文。自第2卷开始,《新青年》开始发表胡适用白话翻译的小说和他写的白话诗。在1917年8月1日出版的第3卷第6号《通信栏})中,钱玄同提倡:“我们既然绝对主张用白话体做文章,则自己在《新青年》里做
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些全用文言的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有的办了白话文副刊,有的出现了白话文的短评、通讯,还有的在一部分消息和社论中也采用白话文。
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或者空一格。《新青年》突破陈规,从第4卷起带头采用标点符号,许多报刊也相继采用。
④副刊的革新。
“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多是休闲性的读物,格调不高,有的还充斥低级趣味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海的《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1918年3月4日,该报创办起《学灯》副刊,主要介绍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还有北京《晨报》具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讨论》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
创刊于1924年12月5日的《京报》副刊,继承了副刊革新的传统,它同《晨报》副刊、《学灯》、《觉悟》一起,被称为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鲁迅是它的经常撰稿人。
⑤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己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自性材料来充填版面。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如邵飘萍在担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期间采写的大量独家新闻和北京通讯,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有些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讯员、特派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
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该会出有《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磺、邵飘萍。徐宝磺是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所著《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⑦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运动高涨,中国与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非常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大报馆开始重视向国外派遣特派员或聘请留学生担任特约通讯员。这种大规模的向国外派遣记者,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创举。
(2)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变革的意义
①五四时期的报刊呈现出的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新旧思潮的大激战”,为传播
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三次思想大论战等,都是通过先进思想和错误思想的交锋辩驳,使真理战胜了谬误。《每周评论》、《新青年》等在进行学理讨论中,把不同观点的文章全文或摘要同时编发,让读者比较、讨论。这种做法,使报刊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
②五四时期报刊恢复政论传统,采用了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标志着报刊政论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充分发挥了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
③许多报纸的副刊改变了以前消闲低级趣味性质,变成介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艺和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阵地,有的还传播了马列卞义。
④新闻专业化的形成。中国从《申报》等近代商业报刊兴起以后,新闻业已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而新闻教育、新闻学会、新闻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就成为中国新闻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新闻专业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逐渐完善的。
2. 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案】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一一“国闻短评’,。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内容共分25个栏目。《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
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 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