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综合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汇兑本位制

【答案】金汇兑本位制即虚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常见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虚金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本国货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规定国内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居民可按法定汇率购买外汇,在联系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它使货币供给量进一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受这些国家的制约,最终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2. 真实票据论

【答案】真实票据论源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的理论背景是;当时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应急举债措施不完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利用的金融资产太少。在这种背景下,该理论提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同商业流通有关的活期存款,为了保证随时偿付提存,银行必须保持较多的流动性资产,因此只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商业贷款。这种贷款必须以真实的票据为抵押,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即可根据票据处理有关商品。根据这一理论,银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理论对于银行经营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它的缺陷在于,缺乏对于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的正确认识,而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为商业银行发放长期贷款奠定了基础。

二、简答题

3. 比较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异同。

【答案】(1)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用或较少占用商业银行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资金收付或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各种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的业务。该种业务是由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衍生而来,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间业务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①结算类业务。该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自然延伸,是连接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纽带。由于交易双方的货币收支,绝大部分是通过双方支票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划拨来完成的,所以结算业务很重要。

②代理类业务。该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较好的信誉及资金实力,为不同的社会经济主体

提供的债权实现、债务清偿、资信保证、买卖、保管、财务管理、资金融通、会计服务等多种金融服务。

③信息咨询类业务。该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各种有偿信息等方面的业务。

其他中间业务。即除上述中间业务以外的其他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根据各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受商业银行法律保护的信托类业务、租赁业务、保险自营业务等。

(2)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从广义上看,它包括中间业务,也包括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狭义上讲就仅指后一类,即这类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是与表内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关系十分密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表内业务。所以也称之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它的最大特点是收益较大、风险也较大。

常见的表外业务主要有:

①贷款承诺。贷款承诺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做出承诺,保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根据一定的条件,随时应客户的要求提供贷款。

②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为其客户开立的信用保证书,保证了备用信用证持有人对第三方依据合同所做出的承诺。

③贷款销售。贷款销售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转让给第三方的业务。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有金融期权、金融期货、互换、远期等。

(3)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联系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都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它们都是表外业务。它们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二者都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二者的业务也不占用银行的资金,银行在其中充当代理人、客户委托人的身份。

②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

(4)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主要区别

①中间业务更多地表现为传统业务,而且风险较小;表外业务更多的表现为创新业务,风险较大;而表外业务则需要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认识。该种业务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与表内的业务联系紧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的业务,所以也称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它们有时也会占用银行的资金,其最大的特点是该业务的收益可能很大,而风险也可能很大。

②银行对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在中间业务中,银行一般仅处在中间人或服务者的地位,不承担任何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而表外业务虽然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各方,即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却是一种潜在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可以转化为表内业务,因此,银行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4. 我国货币需求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金融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也会有所差别。现阶段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收入。在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形式支付。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满足商品交易。所以,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货币程度的提高,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领域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2)价格。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越多。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商品价值或供求关系引起的正常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而由通货膨胀造成的非正常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极不稳定。建国后我国几次通货膨胀期间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提款抢购、持币待购的行为,造成了这些时期货币需求的超常增长。可见,价格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3)利率。由于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持有货币而愿意购买生息资产以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而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手持货币而减少购买生息资产的欲望,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利

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8.5%, 而当时一率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例如,

年定期的储蓄利率则仅为年率7.2%,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导致了人们大量挤提存款,抢购商品,货币需求急剧上升。当政府很快采取物价指数保值的储蓄办法之后,实际利率上升挤兑抢购的状况很快得到扭转,储蓄余额又开始上升,货币需求回落。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动态地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反之,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客观上加大了货币需求量。

(5)金融资产选择„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所以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公众的资产多样化选择,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减都有作用。

(6)其他因素。如体制变化、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变化、财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甚至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等都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

5. 简述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

【答案】金融中介机构是指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吸收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以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济体。金融中介机构分为:存款机构、契约性储蓄机构、投资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它在经济中发挥以下职能: